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中国“柯南道尔”

发布:2011/1/10 16:52:44   点击:6689

     程小青一生创作侦探小说三百余万字,仅代表作《霍桑探案全集》就有三十册,其余出版的如《大树村血案》等惊险小说,印数都在二十万册以上,所赚稿费可谓丰厚。许多人都猜想,程小青从小一定生活非常优裕,闲来无事才想起写些侦探惊险小说作为消遣。 

    程小青1893年6月出生于上海南市区淘沙场贫民窟,10岁时,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凭着双手为人家做些针线活挣点钱送他去念私塾。可怜母亲日夜劳作仍难以维持母子三人的生计,无奈只得含泪让他辍了学。十来岁的程小青深知母亲的辛苦,便决心出外学徒挣钱,为母亲分担生活重担。不久,经人介绍,他到上海的亨达利钟表行当了学徒。工作之余,他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喜读神鬼志怪、侦探破案的惊险小说。同时,他也阅读一些时兴的文艺月刊,对其中那些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大感兴趣。  其时,他有一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朋友,名叫周瘦鹃,也是出生在淘沙场贫民区里的苦孩子,比程小青小两岁。  程小青与周瘦鹃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又都爱好读书,趣味相投,故常在一起读书看报翻阅杂志。一天晚上,两人在闲谈时忽发奇想:别人能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并赚得稿酬, 我们何不也尝试一下?一旦成功,既能测试一下自己的写作功力,又能赚得几块大洋,于己于家不无小补。两个人说干就干,花了几个夜晚,各自写了一篇作品。程小青的那篇题为《鬼妒》的文言小说,情节奇特,讲了一个较为动人的侦探故事。周瘦鹃写的一篇名为《爱之花》,是根据一本杂志上刊登的法国恋爱故事改编成的小剧本。两人商定将各自的处女作一同投给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先后发表了他俩的作品,这使他们喜出望外。《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看了程小青的《鬼妒》后还特地请程小青前去一叙。晤谈时,恽铁樵勉励程小青要多读古书,特别如《礼记·檀弓》之类文笔简炼精致的小品,更要经常地反复咀嚼、品味,才能有大的长进。最后,恽铁樵还鼓励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多写《鬼妒》一类的侦探小说,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得到文坛前辈的扶持,程小青信心大增,更加发奋读书和创作,又有几篇小说发表。他开始到夜校去苦读英文,不几年就可以阅读英文原版著作,并开始尝试翻译外国侦探小说,其中主要是翻译柯南道尔写的《福尔摩斯探案》。 

      程小青成名之后,应苏州东吴大学之邀到东吴大学附中任国文教员。这年是1917年,程小青24岁。 

     在苏州,程小青一边教书,一边更加用心地阅读和翻译外国侦探小说,渐渐受到影响,尤其是《福尔摩斯探案》里曲折离奇的情节及科学推理的独特写法对他影响更大。于是,他花了整整三四年时间,陆续地不间断地翻译起《福尔摩斯探案》,形成系列。在报刊上发表后,读者反响很大。当时的上海中华书局抓住时机,立刻延请程小青、刘半农、严独鹤、周瘦鹃等名家一起参与翻译,出版了一种文言体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颇受读者欢迎。 

     程小青在翻译《福尔摩斯探案》过程中,也产生了创作一部中国特色“福尔摩斯”侦探推理小说的欲望。他原本给小说的主人公取名“霍桑”,这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平民出身的私家侦探,他锄强除暴,扶助小人物。程小青将小说中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侦探霍桑和他的助手包朗,被塑造成有智有勇,又有常人的特点和习性,十分惹人喜爱和尊敬。 

    《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很快传遍江南一带,一篇读光,读者便翘首期盼下篇赶快问世。以后《霍桑探案》又出版了单行本,印数都在一二十万册以上,不久就传至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华侨和华人聚居区,程小青也就在中国文坛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提到《霍桑探案》的取名,倒还有一个小插曲。程小青刚涉足小说创作时,曾经写过一篇《灯光人影》的侦探小说,投给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参加该副刊举办的征文比赛。为有别于其他小说的取名,也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易记,便动脑筋为小说中的侦探取了“霍森”这个名字。大约是文稿中字迹不清楚,也可能是排字工人粗心,小说发表时,“霍森”变成了“霍桑”。程小青为人一向随和谦恭,觉得“霍森”与“霍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将错就错,在以后的侦探系列小说中,索性一概将“霍桑”作为小说的主角。若干年后,读者也就将“霍桑”认作是程小青的别名了。不少朋友见到他,有时直呼其名为“霍桑”。 

     程小青,这个现实生活中的“霍桑”,竟也真的侦破过一起盗车案。这被盗的自行车竟然就是他自己的心爱之物。 

     程小青一生有个嗜好,就是喜欢骑名牌自行车。大约是在三十年代,一天他骑着一辆刚从上海买来的新自行车去电影院看电影。待散场后,他发觉自行车不见了。询问周围的人都说不知道。他料定,自行车被人偷了。程小青是个基督徒,一向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尽管一辆自行车在当时还是价格不菲的稀奇玩意儿,但他原本想的是,偷掉就算了,再买一辆就行了。谁知,程小青自行车被盗之事,很快传遍了全城,有好事者竟还写了一篇短文讽刺程小青说:什么大名鼎鼎的侦探“霍桑”,居然也会被偷掉自行车,还破不了案。有人还传言,这个小偷窃技高超,是专门找“霍桑”的车来偷的,看你“霍桑”有没有本事捉到他!这篇短文和社会上的流言深深地激怒了他,迫使他下定决心,必须亲手破掉这起偷车案。于是,他根据学到的“犯罪心理学”和“侦探学”,细致地勘查现场,最后他根据多种迹象推断小偷一定是城里人,而且极有可能就住在影院附近;自行车被偷后肯定已被改头换面。据此分析,他每天在影院附近默默地散步,观察周围的人,捕捉有关的蛛丝马迹。一天过去了,未见疑点;两天过去了,还没有见端倪;第三天,就在他怀疑自己是否判断有误时,他的一双锐利的眼睛发现了自己车上的一块挡泥板正放在一家修车铺里。他立即通过车铺老板找到了自行车的其他部件,并在富于正义感的修车铺老板帮助下,很快抓到了小偷。一开始,小偷见来者只是个文弱书生,还虚张声势,挣扎狡辩。程小青任凭小偷表演而不露声色。直到看热闹的人告诉小偷,这位失主虽然不是警察,却是一位比警察厉害得多的“霍桑”时,小偷顷刻低下头去,连称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小偷抓到后,程小青大大地出了口恶气。孰料,此事传开后,失窃者频频找来,请他帮助破案找回失窃的东西。程小青一边觉得哭笑不得,一边也深感当局的无能和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