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寂寞如你我,听,野草在歌唱

发布:2011/3/10 11:36:25   点击:6606
     《野草在歌唱》是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年近90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处女作,创作于1949年。开篇,Doris Lessing引用了艾略特的“荒原”中诗,“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腐朽的山洞里/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这句诗好像在预示书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并且与书的主题相呼应。”
  
     有时候想想,本能地活着比思考地活着来得更快乐。多丽丝的玛丽,从少女时代起便本能地活着,她悠游于青春的长河里,不去想童年时歇斯底里的母亲,酗酒的父亲还有贫困潦倒的生活,她每逢想起“家”,就会记起那所像鸽子笼似的木头小屋,火车一经过,房子就震动 ;一想到结婚,就记起父亲生前回家来那种醉得眼睛通通红的模样 ;一想起孩子,就记起哥哥姐姐死了时,母亲那副哭丧着脸的样子,既悲痛,又那样冷若冰霜。她喜欢别人的孩子,但是一想到自已生孩子,就心惊胆战。看到人家结婚,就觉得伤感,她不愿意记起这许多事情,她一心一意地要把这些事情忘了。她也不去计划末来,只是,满腔热情地投入于她那自得其乐的三十岁之前的生活里。
  
      三十岁之后,她学会了思考。这来源于外界对于她三十岁还末结婚的种种猜测中。她是对男人那样的惧怕,可是,她却抵不住流言的力量。自己对于生活的幻想,在事实面前或是在某种抽象原理面前破灭是件可怕的事情,她自信在瞬间破灭。她隐隐得觉得内心的空虚及一种不知道来自何处的恐慌。最后,她遇到了迪克,这个男人把她当作天下唯一的宝贝。她很迫切地需要这种情感,她需要借此来恢复自已的自信。她很仓促地嫁给了只见过两面的农场主迪克。这两个孤独无依的人,期望能相互取暖,相互给予生活的热望。
  
     只是,玛丽的那种希望通过结婚换一个环境,安静地生活的念想,与实际有着深深的落差。她一定要“接近自然”,而这话只是从她所读的一些怡情快意的伤感小说中学习来的,这些,都是提纯抽象了的世界,她所认为的自然也就是周末去野餐,坐在树阴里,听听手提留声机里放出的舞曲,本质上还是留恋城市生活的,逛街、去公司办公,城市生活对于她来讲,依然是有着诱人的吸引力的。她所知道的婚姻生活与之想象的也是有落差的。她并不知道贫穷的处境是怎样的一种境地,多年的还算悠游的城市生活,使她无法想象得出乡村的贫穷是何种的境地。她只是认为这种贫穷与她备受折磨的童年生活毫无关系,她只是把它看做一件和艰苦环境做斗争的事情。事实上,在她走进那个“家”时,她就后悔了,空旷的田野里,怪鸟飞过,树林间回旋着诡异的风,寒酸破旧简陋的家俱,而她,只是迪克孤独的单身生活的终结者、陪伴者,更重要的是:她无比恐惧地感觉到,她在这里的生活,将与她母亲的生活一般无二,而这,恰恰是她最为惧怕的结果。
  
      但是,那时的玛丽,对于新生活,毕竟还是充满希望的。她并不觉得糟到那个地步。迪克对于她,低声下气,在这一点上,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自我优越感。这个男人并没有她想象得那样可怕,他是有温度的,有血有肉的,而绝不是她想象中的那种有手有嘴而没有肉的男人。她用光了她的积蓄,来装扮自己的新家,她每天早上锣声一响便起床,与迪克喝茶,送迪克去田里,精神饱满、意志坚决,使生活过得很有乐趣。但是,当她最后无事可做的时候,一种不安与心灵的荒芜感便窜生出来。她看完了所有的可看的书,却还是那样的无措。
  
     而她那种骄傲感也被现实一点一点地擦拭掉。她无法与附近的农场主的妻子们沟通,她们的那种话题,引不起她的兴趣,而她对于别人的自傲,也使自已被排斥在圈子的外面。她唯一可以相处的人,就是迪克。而迪克,却将时间大把大把地花在了田地里。对于那些土人,她从小接受的种族观念,也使她无法与之平等相处,对于这些人,她是白人,她本能地对黑人充满了敌意和戒心。白人的优越及白人与土人间的仇恨感,势必使她孤立在土人的世界之外。她就这样被抛弃在各个圈子的外面。
  
      而她与迪克之间因为生活环境、思想理念、社会观念不同而导致的鸿沟越来越大。迪克对于她,从开始的讨好逐步变化为对她的冷漠、无视。她对于土人的冷酷、挑剔,使迪克越发地不可理解她。而迪克对于农场的经营方式,玛丽一眼就看出了为什么无法获利的原因,可是,这两个人,是倔强的人,相互之间无法妥协,用冷笑、轻蔑的意味来彼此嘲笑对方。迪克尝试养蜂、尝试开小店、尝试养猪、养吐绶鸡,可是,他性格的缺陷使之总是半途而废而玛丽给予他的建议,他一个都听不进去,甚至挖苦。这样的境遇,使玛丽更加怀念起旧时时光的好来,她尝试出逃,回到那个曾经快乐的生活里。可是,生活却很残酷地告诉她:之前的生活,她已回不去了。她早已被它抛弃!她只能回到她那个让她索然无味的生活里。
  
      迪克也尝试去改变生活,但是,他在打击面前,早已不再是之前那个血气方刚,气血旺盛的人了,贫穷早已使他处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了。玛丽一再的鼓励也无济于事。她想挽救她的婚姻,也想挽救她自己,可是,一次次地在这个封闭的农场里的交锋中都败下阵来。她在这个密闭的牢笼里,如苍蝇般地乱撞,求生,可是,她是敌不过这个强大的环境的。她也不了解社会与自身关系的重要性。她所知道的是:生活于她,是无望的了。她就象一朵花儿,迅速地萎顿,枯竭。罗德里亚那炽热的阳光也无法温暖她那冰冷死寂的心灵了。
   如果说黑人摩西的出现,还能让她觉得人世间还有一点温暖的话,那么,她活着尚许有一点意义。可是,他的出现,玛丽在内心深处早已预感到了等待在生命尽头的结果只会是厄运。但是,摩西给予她的是她所渴望的安慰、爱抚、关怀和力量,还有一点点生命的热度。而他们之间的这种暧昧,是敌不过玛丽内心强大的种族观念的。
  
     她一步步地被动地接受环境与命运的摆布,她不知道自由的本质。生活每掠夺一次她的情感时,她便关起一扇窗户,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夺去时,她也就只能活在那个令人窒息的自我世界里了。
  
      罗德里亚湿热的气候,会促使她那个屋子边藤蔓的迅速成长,藤蔓会穿过破碎的窗户,长驱直入地爬满她的床,她的桌子、她的厨房,然后快速地将一切掩埋掉,而她,所有的希望、爱情、婚姻、热情、健康、快乐、青春、智慧,都被生活这根藤蔓一一包裹起来,越包越紧,最后碎成粉沫,甚至连生命的躯壳也不留,一起吞噬得干干净净。
  
      这本书越看到后来就越吸引人,主人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慢慢凋零枯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吧,虽然也有过挣扎,后来也都无所谓了,生活的圈子越走越狭窄,越来越封闭,后来就连屋前的那些植物也向她杀过来了。生活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引向绝望,而我们无处逃离。
    
     有人看完这本书失声痛哭,她说,生活没有参照也就罢了,浑然不知地过着日子,可是一旦这个硬茧被剥离出来,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时,对于生活、婚姻、爱情的失落与顿悟是让人难以抑制住悲伤的。那种埋藏于心底的东西,想要倾诉却无从倾诉时的那种绝望,象足了玛丽当时的心情,所以,她将自己怕活动空间越缩越小,小到连自己的心房都容不下这种沉重的压抑感与无助感。还好,她只是有一点小触动,经历没有玛丽复杂,生活于她,还是有很多希望的。
    
      主啊,赐我力量,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应该如何活着,踽踽独行,却依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