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腔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演唱时,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管弦。如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腔调清柔、委婉。海盐腔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明万历年以后日趋衰落而渐绝迹。
海盐腔,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
“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它是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受戏曲音乐家贯云石启发,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加工而成的。这种柔美婉转的新唱腔由明代开始盛行,并成为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逐步取代了在南方流行的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而名声大噪。据史料记载,当时“海盐戏文弟子”盛行一时,该腔流布地区后扩展到浙江乃至江西、山东和北京,对后来我国的昆山腔等各
海盐腔
种声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海盐腔”300多年前在海盐本地逐渐失传。
海盐腔的渊源,旧有二说:①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称,南宋时张镃在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这里指的是张镃家乐中歌童们所传唱的曲调,其实当时所唱的只是“词调”,还不能认为是南戏的一种声腔。②清王士祯《香祖笔记》称:“今世俗所谓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王的说法依据的是《乐郊私语》,此书记述了元末杨梓与贯云石(酸斋)的交往,说贯是名歌手,并且擅场乐府、散套,杨梓得到他的传授,后来海盐杨家的歌童就以善南歌、北曲出了名。王士祯认为海盐腔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一说法也待进一步考证。由于史料不足,目前学术界对海盐腔的源流,说法不一,有待研究。
据了解,“海盐腔”之所以能入赣,与江西宜黄的谭纶有着解不开的结。
明嘉靖年间,时为大
司马的江西人谭纶在浙江做官。当时正是“海盐腔”在南方最为盛行的时期,虽身为统兵的将军,谭纶却对“海盐腔”十分着迷,甚至在军中养了一个专唱“海盐腔”的戏班。
嘉靖四十年,谭纶父死,他回乡守孝,将军中的戏班带回了老家江西宜黄,并叫
海盐腔
本来演唱宜黄腔的家乡子弟都改唱“海盐腔”。就此,“海盐腔”在宜黄扎下了根,并渐渐扩大到临川、南昌及江西其他地方。在谭纶死后的20余年中,演唱“海盐腔”的江西艺人已近千人,戏班达到三四十个。
据知,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曾对“海盐腔”作出过重要贡献。著名文艺评论家、戏曲理论家戴不凡经研究认为,“汤显祖的作品《临川四梦》其实就是‘海盐腔’剧本”。
明万历末年,昆山腔继承了“海盐腔”的特色,发展成为更婉转、清细的“水磨调”,又配合了
管、弦乐,逐渐取代了较为朴素的“海盐腔”。至清康熙以后,“海盐腔”就湮灭无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