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增强基层团工作力量,丰富基层团工作资源,拓宽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渠道,2011年5月开始,海盐团县委根据省市团委部署,在全县各镇(街道)全面推进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帮助各镇(街道)团组织充实班子力量、设计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机制。截止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已全部完成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105个村团组织也全部完成换届直选工作。5名镇(街道)团委书记、副书记参加省市开展的组织格局创新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活力。
一、勤组织,广动员,有力推动组织格局创新
一是定工作方案。团县委严格按照省、市推进组织格局创新任务和内容要求,于5月份专门下发文件(团盐〔2011〕28号)至各镇(街道)团委,明确了工作的目的、任务、实施步骤、操作的具体要求等。并开展了镇团组织格局创新前的团情调查,对各镇基本情况、团干部配备情况、培训情况、制度保障、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充分研究和严格把握,为推进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重宣传动员。在摸底调查与方案制定的基础上,团县委召开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积极争取党委的充分支持。7月13日,团县委又召开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推进会,听取各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进展,并明确进度安排。
三是建选配机制。一是严格选配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各镇(街道)后备干部、民警、教师、技术能手、农村致富能人和产业带头人等优秀的青年推荐为镇(街道)团干部的候选人,真正把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团委班子中来。二是规范选任程序。做到提名、产生、报批三环节环环紧扣、进度合理,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选任程序合理选配团干部。
二、找定位,抓建设,明确新格局下团组织职责
一是强化规范重指导。注重培训督查工作,对镇(街道)区域内基层团组织的团建工作积极予以指导,督促、引导基层团组织有效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8月中旬,团县委组建3个督查组,深入实地了解和督促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是完善组织广覆盖。各镇(街道)团委紧跟党建步伐,全面推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等领域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非公团建工作中,尝试由班子中担任非公企业团委(支部)书记的委员作为非公团建工作的负责人,充分利用其行业资源,开拓非公团建新局面。
三是服务青年促成长。在团县委的积极组织发动下,各镇(街道)团委纷纷联合当地成校等单位,有效利用班子成员所在单位相关资源,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共计培训527人次。近期部分镇(街道)团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率先在全县开展“便捷式”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试点工作。
三、显优势,蓄力量,充分发挥团组织主体作用
一是工作力量明显增强。9个镇(街道)通过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产生团委成员82人,团委委员平均人数从之前的6人增加到10人。委员构成分布涵盖了镇(街道)机关、工商税务、派出所、非公企业、行政村等单位的团干部,镇(街道)团委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组织格局创新后,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通过强化内部分工协作,明确专兼职团干部职责,建立适应新格局的团(工)委委员沟通协调机制,实行“一人主抓一块、相互协作共进”的工作模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既为团委书记添了“左膀右臂”,又很好避免了任务重叠、职责真空等情况的发生。
三是联系青年渠道得到拓展。组织格局创新后,团委成员职业分布更加广泛,整合资源能力普遍增强,尤其是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围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就业创业培训、见习基地等工作中,大大拓宽了服务青年的渠道。同时,通过委员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沟通,实行强村( 社区) 带弱村( 社区) ,扩大了学校、非公企业、行政村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基层团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