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指明要木心的书,人手一本
木心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布的讣告里这样介绍他:“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木心一直在国内从事绘画和写作,1982年,他移居美国纽约,之后出版了《散文一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等多种作品。讣告中还提到:“1989年至1994年,为旅居纽约的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为期六年。2003年,木心个人画展在耶鲁大学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出。”长时间内,木心并不为国内所熟知,“2006年,木心文学系列首度在内地出版,始获本土读者认知。同年,应故乡乌镇的盛情邀请,回国定居,时年七十九岁。”
有人说,木心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风清扬,隐遁世外,倒是有一个令狐冲一般的徒弟(陈丹青)。
在木心回乌镇定居之前,正因为有陈丹青在国内大讲恩师才华,木心开始为一些读者所知。晓风书屋的姜爱军记得很清楚,那阵子,木心的书是畅销书:"文艺青年"这个称谓还不那么盛行,小姑娘上来就指明要木心的书,人手一本,相当时髦。”
也正是那个时候,姜爱军和木心在国内的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有了密切的联系。后来,在陈丹青的撮合下,一行人早上出发,再坐船去木心家。姜爱军记得,当时木心远远迎在门外。
幽默
杭州人原来也是很幽默的
其实在木心刚到乌镇的一周,陈丹青已经撮合过一批人前去探访木心,杭州文学评论家夏烈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是午后到的乌镇,木心正在午睡。陈丹青招呼了大家一会儿就忙着去写博客了。“别看陈丹青针砭时弊,离经叛道的,他的尊师之道还真是很有古风的”,夏烈回忆。
晚饭吃了很久,木心喝了点黄酒,刚回到乌镇的木心水土不服,有点拉肚子,没想到之后造成习惯性肠胃不好,木心当时调侃道:“肠胃也有记忆。”
“我不想因为今天先生去世了,就过高地说大话。无论争议,他的机智和情怀是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夏烈说,他记得那次见面,一群人聊起英式幽默,木心忽然话锋一转:“杭州人原来也是很幽默的。”之后木心说了一个段子:“少年家住梅花碑,每天都能在官巷口看到那种丢一个铜钱,机器就会自动放映的街头玩意儿。有一天,看到一个人也往里丢了一个铜钱,结果机器死机,那人显然有点不开心。换成现代人,肯定要骂了:这个破机器!但是这个杭州人皱皱眉头,说了句,机器今天也休息了。”
智慧
绵里藏针,文化糖衣裹着一把匕首
那顿晚饭上,还说起马悦然刚出了一本俳句集。木心不紧不慢地问:“写得怎么样?”夏烈一下子很难评判,只得说了个“一般般”。木心一笑,反复了两遍:“一般般吧,一般般吧。”
“其实,先生是调侃了我和马悦然,他不相信马悦然能写俳句,也对于我这个身为评论人却说出这种模棱两可的评价感到不满意。”夏烈说。
语速很慢,语调婉转,淡定,平和,这就是夏烈眼中的木心。不过,在这股悠然背后,隐藏着犀利的话语:“绵里藏针,文化糖衣裹着一把匕首,要是对话者没有一点修养,还真听不懂他在骂你还是夸你。”
如果说木心留给姜爱军的是门口迎接时的身影,那么留给夏烈的便是道别。离开的那晚,落雨的乌镇小巷子,木心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挥动告别,黑漆漆的石板路,只有一道光,正好照在他身上。
昨天(21日)上午7点04分,浙江桐乡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向宏发了一条微博:早晨弥漫的雾,落在悲伤的眼里,谁都看得出你走得匆忙。
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去世,享年84岁。在微博上,许多读者用木心作品中的话来悼念他:“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思”,“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先生前一阵子身体一直不好,主要是肺。”一直照顾着木心生活起居的陈向宏和其公司成员对于木心的去世,悲伤多过意外。
接下来的一天,陈向宏一直和在北京的陈丹青(画家,木心学生)通电话,发邮件。中午时分,治丧委员会名单拟定,第一个是陈向宏,蔡康永、梁文道、孙甘露,以及耶鲁大学美术馆馆长大卫·山瑟巴等国外人士也在名单内,陈丹青排在第11位。木心没有眷属子女,陈向宏说,木心是一个自由作家,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所以和陈丹青临时拟定了这样一个横跨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名单。
晚上7点,刚结束会议的陈向宏向记者透露了这几天的安排:今日起三天接受全国各地读者来吊唁;24日上午举行遗体告别和追悼会;24日下午,治丧委员会进行木心先生追思会。
评价木心
陈丹青: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陈村: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童明: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孙郁: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李静: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梁文道:他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陈子善: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讲究
不经意地随意搭配,印记着唯美艺术家的审美
在陈向宏的记忆里,木心除了吃饭、睡觉和偶尔出门散步外,每天至少都闭门工作8小时,坚持他心爱的写作和画画。
2007年11月的一个下午,陈向宏去探望木心。还没见到木心,先看到小杨(杨绍波,也在本次治丧委员会名单内,记者注)从部队转业回来,被派来专门照顾先生。陈向宏对这个小伙子的要求,除了细心勤快外,还专门叮嘱他空下来多向先生请教。不过,小杨总是难为情地表示“先生给我看的书我看不懂呀”。正说着,木心出来了,陈向宏当晚在博客上记了一笔,“先生颈上围着一个花点丝围巾,新理了发,一件竖条套衫,连步履也轻松了许多。”陈向宏回忆,木心是个很讲究衣饰的老派绅士,他身上总是不经意地随意搭配,但却总印记着唯美艺术家的审美。既然小杨和先生都在,陈向宏就问:“小杨这小伙子如何?”先生笑道:“很好,勤快又气力大,只是爱看他的漫画妖怪书。”
陈向宏记得特清楚,就是那天,木心告诉他:“我要把户口迁过来了”。而当陈向宏问他户口之前在哪里时,木心又调侃了他一通:“在我口袋里几十年了。”自此,木心被调侃为“标准的国际盲流”。落座后,木心说了句:“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只是一下子管三个人,(指另一管家和阿姨),有点不习惯。”
情怀
我回来做不了更多的事,但对乡土是有感情的
夏烈并不打算特意赶去乌镇,在他看来,先生的丧事自有人操办,少他一个不少。但不去不代表减少半分思念和尊敬:“这个老人一点都不"背",是智慧的一个人,是一个范儿,我从内心敬重有文化自觉的老人。”
话虽如此,夏烈一直有遗憾。那一年,他前后去过乌镇三次看望木心。第二次临走前,木心曾对他说过:“我回来做不了更多的事,但我对乡土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们有需要,大致还用得上我的话,你们可以做一件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有意愿、有才华的青年人,来看看我,来和我聊聊天。”
这样的木心让夏烈肃然起敬,甚至带着愧疚:“有些事,如果不做,再也来不及做了。大家都以为他很淡泊、超然,不愿意和人打交道,以为他只想做隐士,事实上先生提过这样的话。先生去世了,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帮他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