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当代的作家里发现好文章越来越不容易,因此翻开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犹如被人猛击了一掌的震撼。我是看到了三毛在新疆写的《呼兰河传》。
这无疑是一种无可替代和其他作者无法模仿的散文叙事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进行评述,都会感到苍白无力。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大山深处,一个孤寂而灵动的心灵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纯净的世界,这种清丽而明朗的美让我们感到除了大山深处和偏远地域以外,在任何繁华地域和闹市生存和生活都是绝望,同样也包括我们这些作者写出的文字。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那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让他人的灵魂接受清洗,才能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共鸣。相对于那些华美的散文语言,我更喜欢那些朴实的,纯净的散文语言。经历了无数风浪的打磨,我们的生活状况不但没有脱离那种物欲的浸蚀,而且沉入了一个巨大的染缸,因此要读到这样的文字,实在是一种奢望。当李娟的文字摆在我的面前,我的阅读期待得到了实现。任何有温度的语言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作者所生活的环境,这样的文字不可能在闹市孕育,或者说脱离原野,都会或多或少染上世俗的色彩。李娟常年生活在阿勒泰的山区,与做裁缝活的母亲在山野随牧民迁徙而辗转,开一个小卖部为生。除了牧民是他们的消费者,几乎没有什么生意可做。李娟整天面对的是群山和森林,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沼泽荒野,有时候可能整天都见不着一个人影。这种生活遮蔽了她的视野,却给了她升华灵魂的沃土。这样的封闭生活让她在大多数的时光中成了一个孤独而闲散的人。因此她有更多的时间从容站在广阔的天地间,精读大自然,与自我的灵魂说话,思考。如此,她才有了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人的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放慢了她的生活节奏,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使她的心灵始终保持着一种原生态的纯净,因此,她的散文,是在山野里原生原长出来的,带着原生态的清纯,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读来让人轻松而沉静,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散文离不开诗意。李娟的散文有一种朴实的诗意之美。“河水很浅,里面的鱼却很大,而且又大又贼的,在哗啦啦的激流和石缝中,很伶俐地、游刃有余地蹿行,像个幽灵。你永远也不能像靠近一朵花那样靠近它,仔细地看它那因为浸在水中而清晰无比的眼睛……花的世界向我透露的所有东西就只有它或明显或深藏的美丽。并且就用这美丽,封死了一条通向它的道路”(《洗衣服的时光》)。散文的诗意,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和作者表达个性的差异而不拘一格,但优秀的散文必定是富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在李娟这些散文中,这样的诗意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李娟在阿勒泰山区游商的生活,注定她的文字过滤去了那些世俗的繁华的文字,与此同时,她的写作也没有过分受到传统写作概念的影响,加之偏远地域生存和生活的她对传统写作和时尚流行写作元素的相对疏离,因此,她的文字是原生态的,是环保型的文字。
李娟的散文不拘泥于文体和形式,因此更显朴实和优雅。作者通过抒写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这些文字无不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及种种特殊的生活知识。“有时候下雪了,碎雪穿过门缝,落在脸上,针尖轻扎一样化开,我翻个身又睡。我知道,此时门缝外的天空,正泛着粉红色的动人的光芒。那时,我也许会小睡一会儿,把一个手指从门缝里伸出去……这根手指便比我更先抵达自己接下来的梦境,并在这梦里为我指出一些去处,带着我穿过许多广阔的事物”(《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这些朴实而优雅的文字思想内涵丰厚,语言清新流畅,笔触如行云流水,意象深远,情景交融。
《阿勒泰的角落》还有更加打动人心之处——人性的光芒。我们心底的最柔软的那部分,被她的文字悄然唤醒,在遥远的阿勒泰边地,人几乎处在一个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人性的流露是自然而纯真的,面对群山,面对花草树木,面对荒原旷野,人的身体是袒露的,人的心灵是袒露的,茫茫大野是忠实的保密者,不会因为情绪的波动而说出过格的话而闹得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在这里,一切都毫无遮拦,本真的情绪可以自由伸展,流露。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什么是遗憾……每当我在深绿浩荡的草场上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又突然转身,总是会看到,世界几乎就是在一刹那间同时转过身去” (《深处的那些地方》)。一个人只有面对自然,才会平息尘世或者说心灵深处的一切不愉快情感,我们满怀期待地降生于尘世,然后无论自己一生都做了些什么,最后都会毫无保留地消失于尘世,世界也会波澜不起。这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最圆满的结束。
“……因为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比我们更多地感知着生命的喜悦。”(《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