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桐乡“三跳”

发布:2012/8/22 15:09:55   点击:39676

      桐乡传统的民间曲艺,曾在桐乡农村广为流传,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演唱艺人演出时所用之主要道具为三段毛竹板,即“三跳板”,故名“三跳”。

      一千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开凿了大运河后,他为了到繁荣的江南水乡游乐,带着皇亲国戚及文武大臣,乘坐千百艘彩船,沿运河南下,这些游船由数十名纤夫背纤前行,纤夫们背着沉重的纤板,拉着长长的纤绳,日以继夜地背纤。寒来暑往,吃不饱,睡不成。冬季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夏天要遭受烈日的曝晒,而到了晚上,又要饱受蚊叮虫咬之苦。日复一日,纤夫们实在忍受不了这非人般的生活,当船只行至江南水乡人口稠密地区时,纤夫们纷纷丢下纤绳向运河两岸乡间四处逃散。他们逃跑时,随身只带—块用于背纤的毛竹纤板,其他—无所有,流落乡间,—时难以归家,只好将纤板壁制成道具,用毛竹片敲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边说唱,沿村乞讨谋生。久而久之,这种说唱的形式经过慢慢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民间曲艺——“三跳”。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并用纤板做成的道具,所以亦称为“纤(劝)书”。

      “三跳”的另—种说法是,它由明代的“宣卷”演变而来。据明代《吴兴掌故集》卷十二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倡和,名曰“宣卷”……另据《中国文化辞典》宣卷条称:“宣卷”,曲艺曲种,即宣讲宝卷之意……明末清初,宣卷在江浙一带设列发展,以演唱故事为主体,成为一种曲艺形式。因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桐乡的“三跳”除内容、形式等“宣卷”中所述“劝世文”内容比较接近,“三跳”由明代“宣卷”演变而来一说不无道理。无论民间传还是根据史料推测,“三跳”这一曲艺形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