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海盐

海盐县打造“职教联盟”深化校企技能型青年人才“无缝对接”

发布:2012/12/5 16:36:23   点击:1481

      近年来,随着海盐县415工程和“三大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技能型人才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盐县率先通过开展职业教育联盟办学模式,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实现校企技能型人才“无缝对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把握人才政策“风向标”,推动联盟主攻点与发展大环境对接。一是教育与产业对接。通过体制机制整合,将原海盐职成教中心划分成海盐县理工学校和海盐县商贸学校,理工学校重点培养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商贸学校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信息技术和服务类兼备的三大专业群,通过打造特色专业,为海盐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二是规划与实践对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制定《海盐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出台《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积极扶持学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订单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三是育人与服务对接。以理工学校和商贸学校为龙头,加快组建两大职业教育联盟,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海盐县商贸职业教育联盟”已成立,10家企业与商贸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财政240万元专项经费也已到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大人才储备“蓄水池”,破解职教生源紧和企业用工荒矛盾。一是内培与外引结合。企业为学校提供用人需求“订单”,学校采取脱产与业余、学历与非学历结合等多种办学形式,除了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外,将适宜的“订单”面向下岗、转岗职工等开展技能培训,使之具备一技之长,谋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缓解了职教生源不足和企业用工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职教联盟的有效运作,吸引外地生源(劳动力)到海盐就读(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海盐县已在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共建了45个人力资源合作基地,为6家企业搭桥引进了300多名外地技能型人才。二是专业与岗位结合。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编写专业课程,建立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对有实质性进展的重点专业,政府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补助;对经市教育局核准同意的新设专业,连续三年每年分别给予不少于10万元的专项补助。三是教师与技工结合。鼓励学校和企业互派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双向挂职或兼职。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确保两年当中至少有两个月下企业实践。支持学校从企业特聘兼职教师,鼓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能工巧匠”受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三、建好人才培育“孵化区”,开辟知识象牙塔到车间流水线通道。一是理论向实践转换。借助职教联盟平台,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优势、联合编写专业课程,不断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师与技工互挂,又强化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促互进。二是学生向员工转换。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学生的培养标准,并将企业文化尽早地融入教学课程,学生在企业实习或毕业到岗后,也能尽早适应企业的环境并尽快投入工作,减少企业岗前培训,降低了企业用工和生产成本,同时也加快了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三是就业向创业转换。通过校企职教联盟,学校的“订单式”培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展实训,提前掌握了一技之长,为企业尽早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员工今后自助创业打下了基础。职教联盟充分发挥联盟中青年企业家的作用,为自主创业青年长期开展“改善你的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