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字号”是共青团工作的“老品牌”,是展示青年风采的一个“窗口”。“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管理是保障,实施是关键,典型是特色,交流是促进,全面的、全程的开展才能出成效。
一是创建标准与时俱进,严把“入门关”。“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开展了十多年,但创建标准基本没有变化,部分创建要求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对创业创新、优质服务的规定比较陈旧,定量化要求相对较少。去年下半年,国家对“青年文明号”创建标准进行了适当修改,但下面几级都还没有变动,嘉兴五县二区考核分值有200分的,有150分的,也有100分的,缺乏统一性。针对创建标准问题,海宁市团市委首次将规定的“双结对、文明看我”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创建要求,并对相关条目分值进行了适当变动,进一步引导创建集体与时俱进,赋予“青年文明号”时代特色和个性要求。
二是创建活动丰富多彩,严把“跟踪关”。除了年初申报和年终考核,加强对创建过程的跟踪管理,对于提高创建质量十分必要。其中设置有效的活动载体又是浓厚创建氛围、丰富创建内涵、提高创建活跃性的有效途径。针对原先创建过程管理比较薄弱的问题,海宁团市委在青年文明号集体中开展了“双结对、文明看我”行动,将新命名的青年文明号集体与争创集体划分为5个片区,进行“片区结对”;将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与学校中队一对一进行“号队结对”,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交流。同时规定“片区结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创建帮扶”活动,由新命名的青年文明号集体加强对争创集体的创建指导; “结对联谊”活动,交流思想,共同提高;“文明看我”活动,结合全市中心工作和青年文明号要求,组织开展便民服务等文明展示活动,树立文明形象。规定“号队结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助推实践”活动:各青年文明号争创集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学校中队活动提供实践基地、参观场所等;“爱心资助”活动,对学校中队里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开展爱心资助;“互动互通”活动:积极参与学校中队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文明。通过设置一系列活动载体,增强“青年文明号”创建约束力,发挥“青年文明号”社会帮带力,提高“青年文明号”品牌影响力。
三是创建考核科学合理,严把“评价关”。当前,“青年文明号”考核往往存在“常规考核、突击应付”现象,也常常出现“考核即通过”的问题,成效不明显,亮点不突出,缺乏强有力的淘汰机制。针对上述情况,海宁团市委一方面严格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评分,另一方面依托“双结对、文明看我”行动,专门制作了154张“结对证”,正面为结对对象,反面是活动开展情况记录表,结对双方各持1张,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并作为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引入淘汰退出机制,对创建态度不认真、创建要求不达标的2家单位给予淘汰,提高创建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