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周星驰的《西游除魔》,不由地想起了这本书,气质近之。
《后西游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另两者为《续西游记》、《西游补》)于明代(书中语及“锦衣卫”),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但有作者名叫梅子和的说法,未经证实。此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17册的连环画改编之作,亦是佳作。另外本书共四十回。
唐宪宗年间,唐玄奘当年所取回的真经为贪僧歪解,用作骗取银钱所用。如来遂封了经文,令唐玄奘师徒再寻取经人到灵山求取真解,唐玄奘寻到正僧大颠,又集得孙小圣、猪一戒、沙弥。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取来真解,普渡众生,终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唐半偈的性格与
唐僧迥异,不再有唐三藏的懦弱与是非不分。该书共四十回,影响虽不如《西游记》,但在针砭时弊、笑骂文采方面颇与《西游记》相比肩,鲁迅也对此书有所好评——“《后西游记》六卷四十回,不题何人作。中谓花果山复生石猴,仍得神通,称为小圣,辅大颠和尚赐号半偈者复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猪一戒,得沙弥,且遇诸魔,屡陷危难,顾终达灵山,得解而返。其谓儒释本一,亦同《西游》,而行文造事并逊,以吴承恩诗文之清绮推之,当非所作矣。”
此书的作者在洞察社会,探求人生的过程中发现,作为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佛和儒,不仅不能改变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反而成了愚人祸民的工具。于是,作者产生了真经讲假的创作立意,因此,是对唐僧取经而兴佛教的一种否定。所以,《后西游记》不同于前书,本书积极的社会意义及其进步性质也正在这里。
《后西游记》立足于现实,虽是讲魔说怪,却时刻不忘中国的现实社会弊端。但是,由佚名作者写成的《后西游记》,就题材来源而言,比之于《西游记》选材更为困难得多,它在更大程度上属于作家个人独创性的劳动产品。第一,《后西游记》作为续书,无案可稽,无所依傍,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它完全来自个人的艺术虚构。第二,《后西游记》作为续书,在题材构成上自然要写出同《西游记》之间的对立关系。
《西游记》写出石猴出世、大闹天宫、保护玄奘西去取经,一路降魔伏怪完成敕命回归东土的故事。
《后西游记》则写玄奘取经返唐、师徒四人得悉堕落邪魔、禀报佛主铲除邪魔外道、一归于正的故事。
作者问题,《后西游记》的作者,过去有二说。第一,作者即吴承恩;第二,作者名为梅子和。近期学术界提及《后西游记》作者,为无名氏所作,是否作者为梅子和则不敢置摆。其次,作者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明清之际,明人“入清”跨代是通常现象。所谓明人或清人,在这里应该以作品产生的时代为准。这里要说明的是,作品写于明代,不等于刊版发行也在明代,完全有可能写在明末,刊版发行却在清初。如果我们把两本书对照一下,可以发现《后西游记》与《西游记》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同。《西游记》是形象描写,《后西游记》则离开人物形象,借人物形象的嘴口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西游记》的刻画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处理两方面,确实逊于《西游记》,另外小说主角小行者、猪一戒都是模仿孙悟空和猪八戒写的,只是唐半偈与唐僧微有差别,他们没有独立的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