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海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带动困难家庭、弱势群体“两富同行”的号召,让困难家庭少年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团市委积极实施阳光行动,助力“两富同行”。
一是深化品牌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化。年初通过征集志愿服务项目的方式,依托“志愿团团志愿”服务载体,围绕“生态团”、“爱心团”、“文明团”、“体验团”等四个“主题团”,开展社会化招募志愿者。围绕新一轮“六城联创”、水环境治理、平安创建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植树护绿、环境清洁、生态保护、巡防监督、敬老爱幼、公共骑行、公益长跑等活动,累计达到40余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品牌化。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志愿服务行动,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三年工作目标和任务。举办“小鱼治水—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200多名志愿者分别在市区、长安、丁桥投放鱼苗20万尾。雅安地震发生后,团市委、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祈福雅安”义演活动,并联合真皮服饰商盟组织“心系雅安 爱心义卖”,累计筹得善款23万元。在抗击台风“菲特”工作中,成立“抢险救灾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险情排查、群众转移、涝水抢排、交通疏导、岗位值守等各项防灾减灾工作。成立首批便民志愿服务点,选取5个市区人流量较大的窗口单位,接收志愿者报名、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和兑换积分。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突出重点群体。结合全市“两富同行”活动,积极开展“两富同行 为爱接力”困难家庭帮扶行动。通过开展爱心公益长跑首期筹集资金11.88万元建立起了“Young光微笑公益基金”。团市委对各镇(街道)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家庭的青少年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建立起了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的困难家庭青少年数据库,确定了312名本市困难家庭青少年为关爱对象。制定《管理办法》,向困难家庭青少年每人每年发放700元的校外教育活动券,组织公益夏令营、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让困难家庭青少年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目前已经发放23.94万元的校外活动教育券,已有136人次参与少年宫免费活动。开展第二届“我的快乐六一”百个心愿圆梦行动,为百名少先队员达成心愿;开展第九期“爱心岗位 助你成才”、“流动青少年宫”等公益活动,发挥基层团组织、青年文明号、青联、青企协的优势,关爱帮扶困难群体,共圆爱心“中国梦”。
三是突出预防干预,维护合法权益。依托全市64个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针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数据信息排摸工作,在省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重点青少年群体”模块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对于随时间推移年龄不符的、父母外出打工返乡的、家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在数据整理审核中进行调整,以确保全面、真实地、动态地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主要困难、现实需求等信息。结合嘉兴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试点工作,第一时间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实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服务、维权工作的全覆盖。聘任67名基层干部为海宁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监督员,参与对涉及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案件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