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团县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青春蓄力”,加大非公企业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在全县非公企业深入开展以“青春蓄力 星耀两新”为主题的青春党建工作,通过搭平台建载体,挖掘、培养和发展非公企业青年骨干人才,有计划地把优秀青年骨干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在非公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带头作用,为全县非公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蓄力课堂聚人。
一是两级层面建库。在县、镇两级层面建立非公企业青年后备人才库。人员由全县范围内团建基础好、具有明显示范效应的非公企业团组织负责人(青年党员或团员)组成,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镇(街道)级初审、县级确定,共有26名非公企业青年人才被列入为县级非公企业青年后备人才库。同时在两个镇试点开展镇级两新组织青年后备人才库的选拔培养。二是加强青年教育。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和喜好,利用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党性教育。定期举办“微讲座”、“ 微访谈”、“微测试”和“微拓展”等形式的“蓄力课堂”。邀请从企业团线上成长为公司领导层的青年人才“以身说法”畅谈感受,多名企业青年人才结合企业和自身实际,交流工作心得,并现场阐述开展某项活动方案策划,为非公企业青年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三是关注青年生活。把蓄力课堂从室内挪到室外,积极举办适合青年人的活动。开展“责任与创新”主题拓展、“民族魂 中国梦”红歌赛、“唱响我的中国梦”青年歌手大赛活动,激发青年骨干人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青春之举助推。
一是配备“青春导师”。为26名县级非公企业青年后备人才一对一配备了青春导师,明确了导师帮带青年后备人才的6项具体职责及青年人才定期向导师汇报交流等6项职责。青春导师由经验丰富的“党务红领”、企业土生土长的高层领导、一线工作岗位上锻炼成长起来的科局级领导等担任,根据后备人才的单位性质、工作岗位、个性特点等,有针对性地结对帮导。二是建立“培养阵地”。确定海盐县理工学校、商贸学校等5家学校为企业青年骨干成长的培养基地,建立培训“菜单”库,为企业开展“点单”式培训。在3家企业设立了“成长导师团”,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助推非公企业青年骨干成长成才。三是强化“基地代训”。发挥好76家企业大学生创业园的基地代训的作用,深化海盐县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作用发挥,整合县委两新工委委员单位职能,为创业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激发企业和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青春之星引领。
一是储绩评星。做好对每个非公企业青年后备人才参与活动的记录、评价等工作,根据其参与各项活动的综合表现及所在党群组织工作情况,通过记录成长储绩的方式评选出县、镇“青春之星”,并向党组织、企业及有关单位推优。二是破难评星。非公企业定期对本单位攻关课题梳理汇总后,通过发榜的形式“招贤纳士”。对取得一定的成效,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个人,聘任为厂内技师,授予明星职工称号等,青年职工还将列入单位的人才后备库。三是海选评星。在全县非公企业中开展“青春榜样”系列典型事例征集活动。通过对征集到的62例“最靓的青春支部”、“最佳的组织生活”、“最棒的创新团队”、“最美的青年红色义工”事例进行筛选,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发掘一批优秀“青春党建”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