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他们向上爬的动机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结局也不一样。于连停留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感情问题上,于连应该算一个比较忠实于爱情的人,拉斯蒂涅的爱情是在教唆下进行的,没有真情可言。于连最后大彻大悟,而拉斯蒂涅却走上了邪恶的发家道路。他们的出生、环境、经历和结局都不相同。两人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
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虽然相似,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两人的性格发展和思想状况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
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这个于连的出身和启蒙教育有关。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家庭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尽管他极力逃避父亲和兄长所处的圈子,但是他的思想实际无时无刻不在受小资产阶级自私自利,自我意识的影响,这是这一阶层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另外,启蒙教育使于连接受了朴素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对拿破仑这一偶像的崇拜,这些都促使于连走上奋斗之路,这举动具有进步意义,这是主要方向。当然,于连的动机却始终逃不出时刻映在他脑中的平民意识,他的一生中时刻强调自己与别人平等的权利,蔑视贵族阶级,而这种反抗精神却是以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为手段的,这只是弱小阶级在精神上自我陶醉的一种方法,不能起太大的作用,在德•瑞那市长,穆尔侯爵这些中上层人物心底,于连也只不过是一个从下层爬上来为自己服务的幸运儿而已,于连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是找不到出路的自由派青年所拥有的典型特征。
拉斯蒂涅这个外省的破落贵族,一个穷大学生,怀着大干一场的热情,想在巴黎这快繁华富丽的地方干出一份大事业,刚到巴黎时,还是一个正直,善良,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只想“乖乖地学习他的法律,一心一意做一个清正的法官。”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开始蜕变了,家境的窘迫和作为长子的责任,引起了他内心的骚动,家庭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他的道德危机,结果他对于权势和金钱的欲望开始膨胀。拉斯蒂涅走上了求富贵的捷径。这一过程中“人生三课”不断冲击他的善良的本性和古朴的家训,同时也刺激他铤而走险向上爬的欲望。最终,善良,热情的资产阶级青年终于屈服于金钱和权力,走上那条邪恶的发家道路。可以说,于连沉迷于自己的野心,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拉斯蒂涅却是带着梦想,在现实环境的左右下,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下,选择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当然,两人的结局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感情问题上,于连应该算一个比较忠实于爱情的人,无论是德瑞那夫人还是玛蒂尔德都使于连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德瑞那夫人对于连的关怀,如同慈母一样给于连温暖,使于连深切地感受到爱情的甜美,令生性孤僻的于连开始蠢蠢欲动。虽然一开始他对德瑞那夫人充满敌意和征服的欲望,但最终他还是被市长夫人的真挚感情打动,陷入爱河。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于连过度的、疯狂的爱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对于玛蒂尔德,于连采取疏远和轻视的方法来达到征服的目的,这里面含有肯定自我,提高自我的成分,但也不排除于连对玛蒂尔德的感情。于连对这两个女人都投入自己的爱情,还真挚的表达了他的爱意,尽管他很高傲,然而,于连的这种爱却是在对自己的提升和对对方的折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不否认他爱的执着,但这一切都由于于连的个人奋斗而居于次要,只是于连的生活的插曲。在于连的世界里,向上爬才是他的主要内容。
拉斯蒂涅的爱情是在教唆下进行的,很显然,他的梦想使他接受别人意见时中规中距,没有自己的主见。表姐建议他追求纽沁根太太,以及后来他不顾良心越来越无耻的几次三番的勾引泰伊番小姐,表现出他这个人对爱情的淡漠,他的几次情场追赶谈不上爱情。因此,在权势和金钱的面前,这位资产阶级青年丧失了精神世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拉斯蒂涅的形象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历史命运,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如何在人的头脑里清楚掉法国资本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种种虚假的观念和见解,代之以新的冷静务实的世界观,暴露出了资本主义金钱势力是怎样决定着人的一切,又怎样在人的心灵深处败坏了人的道德这一社会现实,因而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比之下,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展现得更多一些。作者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一生从各个方面展示这个时期法国社会的历史;而对于拉斯提涅,作者更倾向于利于拉斯蒂涅的遭遇来反思,并挖掘社会深层的东西。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青年形象,他们不仅对小资产阶级有所反映。对任何阶级的表现作用都是巨大的,他们的悲剧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