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
海盐团县委创新“12355”工作模式助推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
发布:2014/7/15 15:34:43 点击:1370
为进一步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海盐团县委经过前期细致的调研排摸,针对县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实际情况,着力找准工作定位,探索创新“12355”工作模式,全面推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是培育“一个中心”。“七彩小屋”实体阵地培育“海盐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切实发挥好对重点青少年关爱、普通青少年成长辅导、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培育培训三项功能的作用。并以“海盐县志愿者”官方网站为主体,以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为两翼,开发“一心两翼”网络全媒体平台。
二是打造“两支队伍”。从“社会”+“专业”两个角度,吸纳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及心理辅导、法律维权、政策培训等专家型志愿者;探索“点餐”+“外送”的帮扶模式,变“单方式”帮扶为“互动式”帮扶,从帮扶对象最需要的具体困难入手,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情感维护、生活服务等“菜单”,开展“点餐”服务。在“点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配菜”,为每个帮扶对象量身定做单体方案,主动“外送”服务到家到人。
三是建立“三项制度”。建立联络制度,明确信息沟通渠道和方式,确保各成员单位紧密联系,无缝对接;建立保密制度,加强对重点青少年排查管理工作,保障帮扶对象隐私,所有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均签订保密协议,不向无关人员透露相关信息;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对承担重要工作任务的部门和乡镇(街道),视工作绩效在平安综治考核中予以体现,加大工作的推进保障力度。
四是紧抓“五大主题”。实施“五类重点青少年”帮扶行动,针对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阳光护航”帮扶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针对闲散青少年,实施“青春扬帆”管理服务行动,逐步建立起闲散青少年的动态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实施“温暖回归”救助保护行动,防止本地未成年人因贫困、家庭暴力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原因外出流浪;针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彩虹关爱”帮扶行动,加强困难救助和心理抚慰;针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开展“春泥护花”关爱行动,做好青少年手拉手互助工作。
五是抓好“五个环节”。将帮扶过程划分为“排摸”、“建议”、“帮扶”、“反馈”、“调整”五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做到合力“排摸”,一人一档,专家“建议”,一人一案。柔性“帮扶”,区分红、黄、绿三种关注对象,采取悄悄关注等隐形方式。定期“反馈”,建立了月度、季度和学期跟踪反馈制度,保持持续观察。因需“调整”帮扶方案,适时推广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