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中国已经被人攻破了,已经遭到人家蹂躏。山河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心里的山,就像我们的太行山,我们的黄河。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你即使可以打败我,但是你永远无法征服我,我们是中国人,这种精神你是没有办法从我们心里剔除的。我们的前辈就是用这些精神在做事的。下面是血地,中间是黑色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山河,外国人休想占走,上面是天亮时候的曙光,染成血色的朝阳,也就是《国破山河在》的涵义。
《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作者萨苏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
萨苏先生可谓得天独厚——他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或听到抗战留下的人物或事件,不少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他供职于一家美国公司,却长期派驻日本,有机会深入了解日本,并收集他感兴趣的资料。从已经收录入书稿的内容看就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的公开报道、内部报告、通讯、回忆、谈话、照片、地图、书影,据说其中不少是首次在中国发表,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但我们能读到这些文字,还得感谢他对资料的严格选择和客观分析。尽管他没有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但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方面并不亚于历史学者。
或许有人会担心,多用日本方面的史料会使读者误解抗战历史,或者会在客观上减轻日本的侵略罪行。其实恰恰相反,事实越充分,结论越明确。双方的史料放在一起,即使相互矛盾,也比各说各的要强,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双方都有说服力。例如,对战争中双方的伤亡人数,作者既介绍了日方公开报道中的吹嘘,也公布了日本内部报道中承认的数字。又如,从日本方面的史料看,八路军的确曾击落一架日本侦察机,但迄今为止中国方面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当初就被忽略了。要不是作者的发掘,中国抗战史就缺少了这光辉的一页。
为了家国,普通人迸发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一如南苑之战中那些没有留下姓名,却在十个换一个的白刃战中猛扑上去的学生兵。
一如扛着一个小小的手提箱就背井离乡走向天涯,最终却形成了世界各大公司技术部门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军团”的中国工程师们。
一如今天吃着最便宜的盒饭,干着最艰苦的劳作,还要寄钱回家的民工们。
你说民工和工程师们是为了自己的家,可不是为了这个国。国家国家,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和家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都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期待,一个个中国人的家,就构成了这个被叫做“中国”的国。
对比一下中日两军的军歌,很有意思。风华正茂的如花少年,哪个不是妈妈的宝贝?哪个不是恋人的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