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
海宁市丁桥镇打造“红色义工镇” 释放志愿服务正能量
发布:2014/8/5 10:09:54 点击:1478
近年来,海宁市丁桥镇不断深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团)员带全员,支部带全部”志愿服务理念,开展“爱我丁桥”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打造“红色义工镇”。
一、“正规部队”先行,构建规范体系。一是建立网格化架构。在2013年5月成立全市首个镇级志愿者协会,组织、协调全镇志愿者工作及志愿者日常管理。协会下设4个志愿服务部,负责对志愿服务队培训、使用及服务项目制定。镇属各基层党组织成立志愿服务站,负责团队组建、志愿者招募、管理、考核及日常活动组织开展。钱江园区党委单独设立志愿服务站,统筹两新组织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已建24个志愿服务站,组建171支志愿服务团队,形成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协会统一制作颁发牌、旗、帽、证、章。对志愿者实行“一表一号二册”管理,即志愿者注册登记,自主选择志愿服务项目,由各志愿服务站以单位、志愿者身份为序进行统一编号。志愿者人手一本《志愿者服务手册》,作为平时参加志愿活动、学习及所做好人好事记录。各志愿服务站建立“志愿服务爱心银行”储户个人帐户账册,为每名志愿者建立服务档案,以志愿服务积累爱心积分。三是组建全员化队伍。各志愿服务站负责人由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志愿者以党员干部为主,引导、吸收骨干份子和普通群众共同参与。党员干部和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村专职工作人员、村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实现全覆盖,村民小组长、种养大户、退休干部、企业出资人等骨干群体参与率达50%以上。现协会已招募并注册志愿者2800多名,全民志愿服务注册率达5%以上,其中党员1500多名,占总数70%以上。
二、“游击战术”引路,形成服务网络。一是服务形式灵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团队形式开展。集中性志愿服务每人每年参与不少于24小时。志愿者除参与所在团队组织活动外,可灵活参与其他团队志愿活动,并大力倡导志愿者助人为乐、爱心捐赠、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荐言献策及其他受到社会良好评价的个人行为。分散服务实行个人申报,组织认定方式记入个人帐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有效解决志愿者工学矛盾,方便有效。二是服务内容专业。协会制定各服务团队工作职责指导意见,团队组建及活动开展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工作重点及群众所需。比如,建立生猪减量提质志愿服务队、春泥护花服务队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志愿队伍及农机耕作服务队、玉米种植推广服务队、养生保健服务队、医疗卫生服务队等专业特色服务队,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31大类171支服务团队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6次,3500多人次参与。三是服务手段多样。各志愿服务站可根据服务内容,将相同性质的服务团队联合起来开展组团式志愿服务,例如在镇区环境集中整治期间,镇机关服务团队与镇区周边各村(社区)的环境保护队联合开展活动,形成合力。以网格划分单位,网格内志愿者可就水环境保护监督、困难群体帮扶、两违巡查等组建小分队,随时随地开展网格服务。根据需要开展固定区域服务,例如绿化美化家园服务队志愿者以指定区域范围开展服务。
三、“辐射效应”推进,成效全面开花。一是整合资源形成红色品牌。建立党委组织线牵头抓总,共青团、妇联、综治、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打造全民志愿服务四大品牌:以环境卫生整治、保护、美化服务队为主体,党员干部为主力,打造“美丽丁桥”志愿服务品牌;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农村扶贫帮困,打造“结对共建”志愿服务品牌;利用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宣传政策法规,开展便民服务,打造“文明风尚”服务品牌;以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抢险、安全生产、纠纷调解为特色,打造“平安和谐”志愿服务品牌。二是扩大影响传递正能量。举办全民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内刊、宣传册等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吸引1000多名群众共同参与,党员群众志愿服务累计爱心积分3万多分。丁桥村建立“好日子”婚庆服务队,成为群众婚庆喜事争相邀请的名牌服务队。开展先进评比和典型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共建共享和谐美丽丁桥”浓厚氛围,传递奉献互助正能量。三是围绕中心助推全年工作。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围绕中心深化活动载体,紧扣重点工作开展服务活动。耕地保护监督队结合“两违”整治,监督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起;治安巡查服务队每月4次夜巡,提升群众安全感;扶贫帮困服务队在“七一”前期组织自发捐助活动,为结对困难家庭送去夏令用品;生猪减量提质服务队通过上门做工作、宣传政策,拆除猪棚15户;文化文明宣传队开展为空巢老人送欢笑、过政治生日等系列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