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莫泊桑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的广泛取材,使其成为19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在这些作品里,无论是上层的贵族、官僚、企业家,还是中间阶层的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小业主,甚至于下层的工人、农民、流浪汉以至乞丐、妓女,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得到了鲜明的刻画,而在他广泛的描写中,又有三个突出重点即普法战争、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与诺曼底地区乡镇的风光与轶事,其中大量细致深刻的公务员生活的描绘,形成了莫泊桑小说中独特的公务员情结。
莫泊桑生活的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是一个极其复杂动荡的社会,不平静的现实生活给敏感的作家带来巨大的思想波动。青年莫泊桑出身于职员阶层,他以一名公务员作家的心态,从这一熟悉的阶层切入反映其对所处时代的探求与思考。“人不再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为他人的工具” ,“人被人所利用,这表现了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的价值体系。”〔1〕处在这种尴尬境地的公务员阶层,一面要受到大资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垄断,一面又要抵挡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的冲击。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既承受大资产阶级在金钱与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又要负担无产阶级的仇恨和报复。矛盾的心情和平庸的本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虚荣心和低俗猥琐的精神状态。他们采用自私、吝啬、势利等手段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来慰藉他们孤单的灵魂。从莫泊桑诸多公务员形象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到这一阶层的这一共同的性格特征。这也正是那个不正常的时代逼压出的扭曲的人性。生活在异形世界中的莫泊桑以自责的心态嘲讽公务员,以自悔的心态怜悯公务员。在他们身上,既灌注了作者的爱,又发泄了作者的恨。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感情纠葛,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就是莫泊桑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公务员情结。具体分析,其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公务员形象是莫泊桑小说中刻画最多的一类人物形象,这既有时代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莫泊桑对公务员生活有着亲身经历和感受。普法战争后,莫泊桑先后在海军部、教育部任职,做了长达10年的公务员。这一时期的生活使他对公务员的生活状况及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认识,而这些“早先的体验…… 已经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痕迹并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原型,它使人对感知对象的选择有一定的自然取向。凡是和心理原型有同构关系的物象,就特别能引起主体心灵的反映和感知。”〔2〕莫泊桑对公务员生活深刻的内心体验,形成了他丰富的公务员生活的心理原型。莫泊桑对其非常的关注从他作品的数量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体现。带着对本阶层的爱和恨,带着对自身生活的困惑与求索,他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对小公务员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思想感情、精神状况作了多角度的描写与探究,为法国文学展现出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图景。他在这方面的著名小说有《一个巴黎市民的星期天》、《一家人》、《珠宝》、《我的叔叔于勒》、《勋章到手了》、《伞》、《项链》、《遗产》、《骑马》等。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明的公务员形象,还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这些人物然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造成的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公务员属于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处于附庸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与其说是一种平庸,不如说是一种煎熬。时时刻刻想着去高攀,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对权利和金钱的追求,而残酷的现实生活又迫使他们终日为生计苦苦奔波,自我满足成了唯一挥霍。他们把虚荣当作自己的宝贵财产去享用,而这种开支使他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罗瓦赛尔为了晚会的风光,却把借来的钻石项链给丢了, 为了偿还,她陪掉了青春,艰辛地挣回了赎金,却意外得知那件丢失的项链是假的,为了空虚的幸福,她丢失了贵重之物,又为了虚假之物,她含辛茹苦,牺牲了青春年华,挣扎于真假虚实之中,她的虚荣心受了惩罚。虚荣是为了撑面子,有钱的人有的是面子,不需撑,而清贫的公务员却要死撑面子,当然要活受罪。“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 有人请吃饭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 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的铺底存货; 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 常常还要在价钱上讨论半天。”〔3〕追求虚荣,归根结底是由于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导致的。“信念对于防止浮华和堕落的虚荣与败德,固然是一种伟大而高尚的力量,贫穷却有着它六倍大的功效。”〔4〕公务员有着少量的生产资料和财产,他们是不甘于落魄的,所以要装出有钱人
的样子。因为人们“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互相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物质利益。”〔5〕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要反抗压迫,而是把他们的清贫归结为自己职位不高,与领导关系不好,甚至认为自己工作不认真,怨天忧人、自暴自弃,在同事之间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玩弄权术。他们的生活像部运转的机器一样,枯燥无味,而见了上层官僚就低三下四、紧张的口吃。《一家人》中对卡拉望的一段描写十分形象: “卡拉望先生一向过着标准的公务员生活。三十年来,他天天早晨上班,走的是相同的路,在相同的时刻,相同的地点,看到相同的赶着去办公的人; 每天晚上,他循着相同的路线回家, 又遇到那些他亲眼看着苍老下去的相同的脸。”〔6〕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枯燥无味呀! 任何人在这种空虚无聊、刻板单调、缺乏生机的生活中都会被异化的,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一切兴趣,就连在家里都“只谈公事” ,“他那被枯燥的工作弄得萎缩的脑子里,除了和部里有关的以外,就没有别的思想、希望和梦想。”〔6〕灰色的人物在灰色的世界里熬过了灰色的人生。这种平庸的生活是他们对残酷现实的妥协、退让、逃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