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海宁

立足志愿服务 助推城市文明——海宁团市委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发布:2015/5/28 16:29:30   点击:2032

    今年以来,海宁团市委根据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把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带动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团市委在完善工作机制、坚持项目带动、增强文化认同方面,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多样化、常态化。

    一、健全工作机制,注重顶层设计

    强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探索打破志愿服务“瓶颈”,让志愿服务更加时尚,更有活力。一是注册机制运行到位。建设海宁志愿者注册系统,畅通志愿参与社会服务的便利化渠道,截止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44902人。完善注册平台相关内容,专人负责平台的应用推广和日常维护,逐步实现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制定出台《海宁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和《海宁市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工作机制覆盖到位。志愿者招募实行团队招募和统一注册,坚持每季度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今年已培训志愿者7000余人。把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单位、和谐社区和星级美丽乡村考核并赋予较高权重。研究讨论把志愿服务作为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入党的前置条件。分层次分类别做好志愿者教育培训和管理,重视入门培训,强化岗位培训,提升骨干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激励机制落实到位。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从今年起,每位注册志愿者获得一份由市志愿者协会提供的意外人生险。在志愿者嘉许方面,完善星级志愿者认证制度、志愿服务组织综合评价体系,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扭转志愿者单向付出形式,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志愿者累计服务达50小时、100小时、200小时、400小时、700小时,可以依次申请一星级至五星级志愿者的评定,并择优推荐为“最美”志愿者。

    二、构建公益载体,坚持项目带动

    志愿服务作为落细落小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日渐成为市民的共识。一是队伍、骨干齐抓共管。根据志愿服务内容的类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培育成立具有独立运转能力,工作协调配合且相对稳定的队伍。抓好体制内志愿服务队建设外,建立开放的合作伙伴关系,协同社会组织,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社群,其中包括微博沙龙、爱心联盟、自行车协会等在海宁较为知名的社会组织,为其开展多元化扶持,调动其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吸纳热心公益并有丰富资源的志愿者成为骨干型志愿者,鼓励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引导他们发展和带动更多的身边人参与志愿服务。二是阵地发展常抓不懈。建设志愿服务基地,以青年中心为核心,在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区域,根据服务功能,划分商业类、交通枢纽类、社区类、公园类四个类别,分别建设志愿服务驿站,作为志愿服务专门阵地,目前已建成南关厢和鹃湖等6个学雷锋志愿驿站。着手打造志愿服务店铺,功能设置上除了展示志愿文化外,另设志愿者招募、活动发布、诚信橱窗和义卖橱窗。通过一个有爱的平台,为有行动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参与社会创新、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倡公益的生活理念,推动微公益的生活方式。三是项目运作紧抓不放。征集各类志愿服务需求,年初推出首批海宁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经筛选后,向社会发布41个项目,文明单位、爱心企业对项目进行认领冠名资助,志愿服务团队负责实施项目。在3月5日和12月5日两个节点召开项目推广会议,让这种项目化运作方式,成为海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特色。

    三、传播志愿理念,增强文化认同

    坚持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核心任务,不断增强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让志愿文化蔚然成风。一是文化作品影响人。全城寻找志愿者形象代言人,拍摄“海宁志愿者”微电影,用原创系列公益宣传片来传递社会正能量。采用“快闪”形式,让百名志愿者在人口密集的儿童乐园、银泰百货等地方,跳流行舞蹈“小苹果”,以青春秀的方式展示志愿者的活力和风采。在三五当天,首映“全城志愿 文明海宁”沙画,除了微信转发外,还上传至优酷、土豆等网站展播,点击量超过2万。二是立体宣传鼓舞人。和大潮网、海宁日报等本地媒体合作,定期宣传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和身边的“最美志愿者”。推广“一元钱 微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制作公益餐巾纸和纯净水,每卖出一个单位的产品,将有1元钱捐入“Young光微笑公益基金”,用于开展公益事业。定期发布“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图片和视频,利用公交车车身、户外广告牌、灯箱等,发布志愿者广告,让更多市民了解、体验志愿文化,从而传递爱心,散播文明。三是精彩活动凝聚人。组建摄影家协会志愿服务队,开展“万张照片记录文明海宁”活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为市民免费拍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并免费打印。在大型赛会中,摄影志愿者参与其中,留下志愿者服务影像资料。开展首届海宁市“潮公益”志愿文化节,以“文化展示、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为载体,开展贯穿全年的15场主要活动和系列子活动,组织引导广大群众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