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海宁

海宁市家燕归“潮”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行动圆满结束

发布:2016/9/7 16:47:08   点击:7945

     为给广大海宁籍大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平台平台,海宁市文明办、团市委、志愿者协会组织实施2016年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家燕归“潮”,为166位有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安排了图书馆、少年宫、火车站等7个点32项志愿服务活动,并于8月底圆满落下帷幕。

     家燕归“潮”项目在6月中旬启动,通过大潮网、青春潮等多个新媒体向全社会发出招募令。安排全体志愿者接受了岗前培训和团队辅导,并让志愿者代表宣读承诺书和授旗后,166名海宁籍大学生分别奔赴人民医院、西山社区、垃圾分类馆、南关厢等场所开展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秩序维护、爱心义卖、平安巡防等服务。

     每年的寒暑假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是海宁市文明办、团市委、志愿者协会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发起的,旨在为返乡大学生群体了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项目指引,满足大学生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需求,并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全城志愿,文明海宁”志愿服务中来,为海宁志愿服务的日后发展储备坚实力量。去年荣获团省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授予的“最美春泥团队”称号,省学联授予的“优秀团队”称号。

     有序做好前期工作。在暑假开始前,通过单位对接、实地踩点、开会商榷,明确服务需求,制定服务方案,联合发文后启动项目,发布招募公告,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166名。招募完成后,为确保服务规范有序、管理到位,做好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定、编印服务记录手册,刻制印章,订做T恤衫,并邀请有心理资质的专业社工,对志愿者从服务理念、形象礼仪、团队协作、应急知识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海宁市志愿者协会为大学生购买2个月的人身意外伤害险,提供午餐、饮用水等后勤物资保障。 用好“志愿潮城志愿汇”网络平台,及时跟进活动记录并发放积分,开学前为服务5次以上的同学提供大学生暑期实践证明。同时,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前期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天气预报、突发情况处置办法、心得交流等;活动中定期开展爱心烘焙、读书会、观影、座谈等形式多样和喜闻乐见的互动活动。

     有力参与各项服务。2016年暑假,按就近就便的原则,166名志愿者们分别到海宁市人民医院、图书馆、青少年空间、爱心教室及梨园、海洲、百合三个社区(共7个点)根据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海宁市志愿者协会还统一安排护航G20平安巡防、文明出行劝导、“就医帮帮团”、“阅读推广人”、关爱城市美容师夏日送清凉、文化传承之灯彩制作、垃圾分类之“美丽酵主”、便民集市爱心义卖、鹃湖送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五水共治”等系列服务大局的志愿服务行动。另外,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凝心,青春聚力”线上活动,通过网络互动,关注青年网络舆情热点,组织大学生开展辟谣、引导性发帖等。组建“青春潮”编辑群,结合时政潮流,原创发声,争当青年网络志愿者,展示潮乡学子的积极形象。据统计,两个月时间,开展服务67场次,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有133个小时,服务时间在30小时以上的有82位,50个小时以上的有47位,累计服务时数为8320小时。

     有度发挥延展效应。对返乡大学生而言,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通过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传递青春正能量、收获成长经验值。有助于培养其对某一领域保持真诚、持久的热情。对海宁城市发展而言,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需要更多市民的参与,为城市发展带去文明温暖、正义向善的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对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而言,家燕归“潮”项目与其他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伙伴计划项目抱团发展,让项目资源开放流动、合作共享,彰显了品牌效应,扩大了影响力。利用寒暑假这些校外时间,探索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注重培养“关爱情怀”,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除了万众瞩目的学霸、不可一世的人生赢家外,社会发展更需要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有效展示服务形象。在各个活动中,通过服务督导、技能运用、礼仪展示,强化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推动该项目专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整个活动,让返乡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通过志愿服务形式,自觉承担起守护海宁文明、和谐、生态、发展的责任,很多中小学生,也跃跃欲试,表示等自己成为大学生后也将加入这个队伍。摄影家协会志愿者通过“万张照片记录文明海宁”的摄影活动,为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记录下200多个精彩瞬间。通过与海宁日报和大潮网的合作,立体化地宣传志愿服务中的活动动态和感人事迹,还通过团市委微信公众号“青春潮”及时报道大学生服务中的工作进度、心得体会、服务掠影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6年暑假,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圆满完成暑期志愿服务,为“全城志愿,文明海宁”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