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没有多少人读过辛克莱的《屠场》,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屠场》和这部小说对于美国历史的影响。一本小说是怎样因为直接推动了一项法案的通过而名垂青史的呢?
天资聪慧的辛克莱家十五岁就进入了纽约城市大学,此后他的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写作。他曾经雇了两名秘书,每天写作八千字赚取稿费。24岁那一年,辛克莱加入了美国社会党,成为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写作不再只为养家糊口,而成为他为社会公正而战的武器。
20世纪初的美国,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镀金年代"。在财富剧增的同时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大企业肆无忌惮的垄断、社会的弱肉强食、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昔日宁静的新大陆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喧嚣中已不再是那个诞生了《独立宣言》的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步主义者"群体应运而生。进步主义者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型的组织,也不是由哪个利益群体构成。不同阶层、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国人聚集在社会公正的旗帜下,开始积极的参与政治,改造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在1907年发表的《罪恶与社会》一书的观点是进步主义者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不正当行为的新定义,因为人们所熟悉的种种个人犯罪行为,比如偷窃和谋杀,却未能关注"社会犯罪"。在他看来,通过贿赂获得利益的的人并不比扒手更好,在食物中掺假的人与谋杀犯无异。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进步运动"中,作家和记者们用他们的揭黑行动诠释了罗斯的主张。西奥多 罗斯福给了他们一个绰号--耙粪人。从1903年到1912年,一本叫做《麦克鲁尔》的耙粪杂志发表了近2000篇揭露性的报道,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黑幕揭发者的注意。他们揭露政客们如何为公司获得不法利益而当上议员;揭露公司的欺骗性交易内幕;揭露血汗工厂在生产中不顾工人死活;揭露皮条客如何招募并卖掉贫苦人家的女儿。
辛克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04年,辛克莱决定写一本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小说,为了搜集素材,辛克莱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工作了七周。之后,在"泪水和痛苦"中,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开始在一家杂志上连载。
辛克莱本来是抱着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而写这本书的,揭露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他的初衷,但美国公众似乎并没有看明白其中的阶级立场,让他们惊愕的是屠宰场的肮脏。《屠场》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他描绘道:"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核细菌……"。民众从震惊到恐惧在到愤怒,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了50%。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严肃报纸,《纽约时报》以这样平静的语调阐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罗斯福总统读了《屠场》之后说,书中揭露的内幕让他大为震惊。他不能相信真有其事,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相信小说中的描写的确空穴来风。于是,总统请辛克莱来华盛顿讲讲他是如何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作为总统的座上客,辛克莱详细讲述了他如何进入工厂以及在屠场中的所见所闻。总统最后意识到他正与之打交道的这个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派劳工委员会委员去芝加哥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辛克莱并没有夸大他所看到的事实"。
其实,在此之前,几任美国总统都注意过药品和食品的安全问题。但强大的企业势力都成功的用各种理由阻挠相关法律的通过。辛克莱用他的笔改变了议员们认为政府无权进入企业进行检查的传统观念。法案通过后,罗斯福任命哈维·威利作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这位"好斗的雄狮"亲自制定了药品和食品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随后,以威利博士为首,11名学者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
《屠场》揭露了芝加哥肉类食品厂恶劣的卫生状况和工人的贫穷,激起了全国公众的愤怒,大小报刊反应十分强烈,触动了朝野政界要人。罗斯福总统亲自邀请辛克莱到白宫面谈,并肯定他及时提出了关系到民众健康的重大问题。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1906年《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由此可见,辛克莱小说的社会意义已经大大的超越了文学影响范围。从此,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并设立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屠场》所产生的轰动社会的效应使其他小说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