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海宁

“志愿潮城”点亮文明海宁

发布:2017/8/22 16:30:25   点击:6910

     近年来,为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全海宁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创志愿服务新模式,努力助推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社会化、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转变,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更加注重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在弘扬时代新风的同时让志愿者们心有所献,力有所使,情有所归。增强文化认同、完善工作机制、精心培育团队、坚持项目带动、立足基层社区,坚持把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核心要务,以“全城志愿,文明海宁”为目标,以“志愿潮城”点亮文明海宁,不断推进海宁市志愿者工作的稳步发展。截至今年8月中旬,全海宁市注册志愿者达13万,平均7个人里就有1名志愿者。
    
     一、弘扬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务提升文明程度

    (一)突出文明引导,展示城市的志愿服务风度。以海宁市区主干道、商场、景区、餐馆为重点区域和点位,围绕文明交通、文明排队、文明旅游、文明用餐等主题,创新推出“亭长制”、“路长制”、“段长制”,开展各类文明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三五”期间,海宁市交投集团党(团)员志愿者积极开展“绿色骑行 文明添绿”活动,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清明节,全海宁市多处组织志愿者组织参加“安全出行,文明祭祀”的活动,引导文明祭祀。7月,全海宁市志愿服务助力文明创建五大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客运中心、金融中心、洛隆路、海青桥社区等10个“停车重灾区”由各特色志愿服务队结对,引导文明停车。在每月一期的 “志愿潮城”便民集市上,志愿者们设立文明旅游、文明养犬、文明用餐等文明引导宣传窗口,并配合开展相关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邻里守望,感受城市的志愿服务温度。将“邻里守望”作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突破口,大力构建“社区—小区—单元—楼道”四级“邻里守望”服务网格,以“孤寡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为重点对象,按照“社工+志愿者”、“专业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亲情陪护、法律援助、家政服务、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白漾社区巾帼阿姨开展“情有独钟”陪聊服务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全面、贴心的服务。许村“人人公益”志愿者服务队推出“空巢老人餐桌关爱行动”,结对出行不便的空巢老人。梨园社区发挥“楼道红管家”优势,组织邻里开展“邻里长桌宴”,2017年至今开展两场。农丰社区打造“余香”微公益实体店,扶持残疾人就业,并成立“余香基金”,金额用于开展公益活动。西山社区深化“爱心教室”,练手大学生志愿者为新居民子女提供“第二课堂”。

    (三)突出生态环保,拔高城市的志愿服务高度。组建全海宁市“河小二”志愿服务队,以志愿服务总站为实体阵地依托,抱团形成1个治水志愿服务总队,14个志愿服务分队,6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分6个组组团式作战,并通过“我是河小二 剿劣我先行”鹃湖全民趣味治水汇活动临时吸收志愿者400余名,于4至7月在全海宁市各镇(街道)开展集中巡河活动。发展“公益小天使”队伍,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一起走”系列活动,覆盖全市13个点。持续推动“红领巾评议团”参与中心工作,丁桥镇“红领巾评议团”2017年以来共开展活动285场次,参与人次1081人,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队知识教育、星级美丽乡村评议、志愿服务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五大专项行动、“我是河小二,剿劣我先行”和“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一起走”等。
  
     二、推动道德实践,以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

     (一)注重以人为本,让居民群众成主角。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多项志愿者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让居民群众成为主角。2016年起,推出“暴走文明路”项目,引导市民成为志愿者,边健身边助力文明创建。志愿者招募令一经发出,便凝聚了近200名市民朋友。东山社区万名学生下社区劳动实践周组织学生志愿者们开展“厨艺比拼——包饺子”主题活动。横山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结对老干部局与横山社区志愿者对辖区内进行安全巡查。由拳社区联合共建单位科技局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攻坚行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二)推动团队共荣,让社会力量成主导。截至2017年8月中旬,全海宁市共1518支志愿服务队,其中党群志愿服务队50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03支。开设“志愿潮城”大讲堂,分层分类组织培训116场。邀请社会力量介入公益事业,甚至唱主角。爱心联盟、海宁义工、摄影家协会志愿服务队、绿色环保大地、潮乡救援队等均由社会力量发起、形成品牌;新生代创业联谊会连续三年为“伙伴计划”项目提供资金、资源支持;海宁银泰城为i志愿公益商店免费提供场地;传奇奢华影城倾力打造“志愿潮城影厅”;钱江君廷和尖山宽塘免费为志愿者提供礼遇活动;青年中心专门为志愿者培训开辟场所,并主动培育志愿服务讲解团……多方力量的合作,为海宁这座小城构建了丰富而有弹性的志愿服务体系,伙伴们形成合力,共生共荣。

     (三)坚持需求导向,让全市各处成阵地。2017年,为服务市民搭建线下网格,6月实现全海宁市社区(村)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全覆盖,并在全海宁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精选63个点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重点驿站,区域类型包括社区、公益性场馆、车站、医院及公园等,一方面推行统一标准的高规格有形化建设,另一方面对站点所有相关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大力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另外,还建有海宁市党员志愿服务站、海宁市志愿服务总站和海宁爱心联盟综合党委3个综合服务站,以及南关厢素食馆、鹃湖小木屋、马桥自助式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等特色站点。
  
     三、注重常态长效,以志愿服务涵养城市文明。

     (一)助力公益项目高效运转。2015年3月设立潮公益志愿服务“伙伴计划”,三年共培育优质项目151个,累计筹集社会资金97.94万元,开展伙伴计划对接会3期、交流座谈11期。重点项目如“志愿潮城”便民集市、暴走文明路、一元钱•微志愿、万张照片记录文明海宁等。先后引入“海宁公益社工事务所”、“海宁和乐社工事务所”担任第三方督导机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人员激励、活动频率、社会评价等进行监督,对团队管理、项目落地、实操技能等进行指导,并定期反馈督导结果。

     (二)信息化推动志愿文化深入人心。结合“三五”、“五四”、“一二五”等重要时间节点举行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以“邻里守望”为主题,举办志愿文化节;形成《志愿者之歌》MV、《全城志愿 文明海宁》沙画、《志愿是一种美》情景剧等8部经典文化作品;在户外电子屏、公交站台和广告牌中推出一系列公益广告,高频率、广覆盖地宣传志愿文化;提高对志愿背心、志愿帽等文化标识的审美设计,为不同队伍定制不同志愿服务服装,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形象礼仪,提高普通群众对志愿者的认同感。

     (三)制度化保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和《海宁市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为纲,严格对照“五化”、“五个一百”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开发建设“志愿潮城”网站和志愿服务微信、微网站,实现“扫码参与”功能,打造志愿者宣传招募、注册培训、活动发布、积分评价、服务对接和数据分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礼遇体系,以志愿服务时长为主要衡量标准设置一到五星级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涵盖积分兑换、时长兑换、志愿者保险、礼遇活动及先进表彰等内容,大力提高志愿者满意度、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