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重要的事说三遍!中庸不是乡愿

发布:2018/1/19 9:25:58   点击:11564
    中庸不是乡愿,中庸不是乡愿。《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能指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方法论。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不等于真知”,中庸的内涵意蕴仍有待我们深人探究。
 
五四运动以来,中庸一直被当作折衷主义加以批判。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激进变革的。"折衷主义"虽然不反对变革,但其态度暖昧模糊。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于革命者而言,要肃清这些敌对势力,就需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因此“折衷主义”最为他们所反对,“中庸之道”自然也就在批判之列。
 
 中庸和折衷主义,或者说中庸与乡愿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在谈中庸的时候,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都把中庸与乡愿作对比区分。什么叫“乡愿”呢?《孟子》上的论述比较详尽。我们就以之为基础进行分析。孟子在谈到孔子时说:“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孔子说,有一种人从我门前走过,却没有进来,而我丝毫不感到遗憾,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是乡愿,我不愿意跟他来往。后面接着说:“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很重,说乡愿是道德上的小偷。学生接着问,什么样的人是乡愿呢?孟子说,乡愿既批评狂者,又奚落狷者。有两种人,一种叫狂者,另一种叫狷者。孔子曾经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最希望看到的是符合中道的人,即中庸之人。如果做人不能遵循中庸之道,就会表现为或狂或狷的状态。“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是激进主义者,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保守主义者。孔子所赞赏的是中道;实在不行,就取狂;狂也做不到,就取狷;而他最厌恶的就是乡愿。乡愿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既反对狂,又反对狷。他装着好像达到中道的样子,实际上离中道最远。
 
    为什么叫乡愿呢?乡愿的字面意思是“一乡皆称愿人焉”。“愿”本来是个好词儿,是敦厚、谨慎的意思,或者说,是老实巴交的意思。"一乡皆称愿人焉",就是所有人都说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其实却不是这样的。他的样子像是有德之人,实际上却是“德之贼”,偷了一些表面的东西。他似乎是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实际上却“过我门不入我室”,根本没有内心的体悟。这里的关键,就是对中庸的理解。正确地诠释就达到中庸,误读就成了乡愿。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呢?最重要的内容仍在《孟子》里。孟子最后阐明他的原则说:“君子反经而已矣。”如果你不想变成乡愿,不想变成一个老好人,变成一个和稀泥的人,变成“一乡皆称愿人焉”的“德之贼”,那么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反经而己矣”。“反经”就是克己复礼的“复礼”。“反”就是复,回来,“经”就是常道,即标准性原则,绝对性的存在。“反经”就是回到常道上去,回到标准原则上来。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中庸做不好的话,就会变成乡愿。要想不变成乡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经。以最高的、最美好的原则为行为标准。这样,即便做不到中庸也可为狂者,不成狂者也可作狷者,总比那个乡愿好一些。如果你做不到这些,又不“反经”,最后就沦为乡愿。
 
    这就是中庸和折衷主义的差别。折衷主义是个现代词汇。“折衷”本来是褒意,就是找一个标准为依据。“折衷”的“衷”实际上也是“中”的一种,而且更强调心内之“中”。这个“衷”有衷心的意思,强调内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折衷”就是以这个“衷”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折”于“衷”。折衷变成了主义,大概就成了乡愿。既不敢这样,也不敢那样,怕打了头,怕丢了脸。乡愿既不敢狂,也不敢狷。其实,孔子似乎更倾心于狂。这跟我们平常的理解不太一样。事实上,孔子这个人更多地接近于狂。他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明知道这件事情做不成,只要它符合道义,还是去做。为什么?因为“经”在那儿,原则在那儿,最高的标准在那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即便年老体衰也还是要做。所以说,孔子更近于狂。“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也就是说,狂是不好里面的最佳状态。以上,我们厘清了中庸与狂狷,以及中庸跟乡愿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中庸是儒家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方面的最核心的原则,我们甚至可以以之为方法来认识世界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