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韩丁与《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发布:2018/9/3 10:22:36   点击:9685
 韩丁,原名威廉·辛顿(Willam Hinton),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镇人。1948年,执教于北方大学的韩丁,以观察员身份随同学校土改工作队首次来到山西省潞城县张庄村(今属长治市郊区东厂镇)亲历半年土改,深入考察,写出了著名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自此,韩丁视张庄为“第二故乡”,常有往来,同张庄人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

  到北方大学任教

  1947年,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捐赠一批拖拉机给中国,并且招收志愿工人使用这些农机,韩丁应召作为拖拉机技师第三次来到中国,被派到东北工作。他不满于国民党的腐败,又自愿来到共产党所领导的河北解放区。随即在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地区负责一项发展计划。同年秋天,联合国在全世界结束了农机救援的工作,把志工解散送回美国。韩丁决定留在中国,一如既往地为培训中国第一代农机人员、为恢复生产和解放区建设倾心竭力地工作。但是农机没有燃料,无法使用,韩丁只好离开农村的工作。当时,应在山西长治附近(潞城)成立不久的北方大学的邀请,他到校教授英文。

  北方大学是晋冀鲁豫边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于1946年1月在邢台正式成立。这年8月,蒋介石企图从郑州、石家庄南北两面进攻解放区,打通平汉线。边区政府为了使学校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免遭战火,决定迁移校址。1946年10月,由邢台迁来山西潞城,校部设在第五区高家庄天主教堂。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一段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1948年1月,太行三地委(长治地委前身)集中各县县区干部到鹿家庄整党。整党结束后,中共潞城县委根据《土地法大纲》精神,重新部署土改工作,并于2月份派出土改工作队,首先深入11个基点村开展工作。五区的张庄就是基点村之一。当时,北方大学的教职工组成一个到张庄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韩丁不假思索地找到校长范文澜,提出参加土改工作的请求。几天之后,学校正式批准他以观察员身份到张庄村参加土改。张庄离高家庄只有3里地,校长要求他每个星期仍要回校教上几堂英文课。为了工作方便,学校派了一名叫戚云的女教员给他当翻译。

  深入张庄村参加土改

  韩丁被火热的土地革命深深吸引。后来,他在著《翻身》一书时,回顾起当年的情况,曾这样写道:“我刚刚安顿下来教书,教职员和学员就有一半离开了学校去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几百名参加土改的大学工作人员和几百名本地的县区干部混编成工作队,分赴这一带的各基点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一时刻,是我一生中最想看到,最想投身的时刻。”

  1948年初春,尽管身边不远处南北横亘的巍巍太行山依旧肃穆在严寒的光秃之中,但韩丁却满面春风地跟着土改工作队的其他教职工,风尘仆仆一起来到张庄,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火热的土改运动中。在后来的英文表述中,韩丁把“张”字拆开,将张庄称为“长弓村”(LongBowVillage)。

  韩丁踏进的第一家就是王金红的爷爷王文斌家。在太行山寒冷的早春,韩丁发现王金红家连一扇门也没有,一眼望去床上只铺了干草。王金红当时只有5岁。在此之后的6个月中,韩丁亲历了张庄的贫农和下中农生活困苦的状况,和他们对土地改革的支持。他和其他干部一样,白天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参加土地工作会议。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丁面对严酷的斗争风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与张庄农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记录了该地区土改时期大量翔实的资料。同时,与张庄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

  韩丁在他1000页的笔记中详细地记下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且还如实地写下在土改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干部所犯的错误,重要的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张庄的人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和纠正了错误,达到最后成功。韩丁在书中不但肯定了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也披露了存在的问题。1947年的前后,同样的土改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进行着,土地改革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从经济基础的根上拔了起来,在这场群众运动中,农民翻了身,这就是为什么韩丁将张庄土地改革的经验写成书出版后,在世界各国引起如此大的震撼和影响的原因。

  据《翻身》中记述,韩丁是1948年3月6日(农历正月廿六)进村,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离开,在张庄住了半年时间,经历了土改和整党运动的全过程。需说明的是,前一年11月,解放军攻克石家庄,一举消灭国民党军队5万余人,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1948年5月4日,北方大学从高家庄撤离向新校址转移。按通常情况,韩丁和其他参加土改的师生一样,都得回校一同转移。可是韩丁却请求继续留下来参加完土改再走。范文澜校长同意他的请求,让他和戚云留下,还给他们增派了一名叫谢虹的英语教员协助工作……

  回国后历遭磨难仍勤于写作

  韩丁告别张庄后,背了20多斤重的资料,徒步翻过了太行山,东下华北平原,尔后,将太太史克、女儿卡玛留在北京,漂洋过海……当1953年返回美国时,他被麦卡锡主义反共势力冠以“叛国者”的罪名,所带的资料被美国海关全部没收,扣压在参议委员会国内安全委员会。他本人也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特工人员记录他的行踪,偷听他的电话,限制他的活动。整整16个年头,他因护照被吊销而不能再回到中国。他被拒之于大部分带有技术和知识性质的工作之外,只能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最后仅能靠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上务农为生。他种玉米、大豆、小麦、苜蓿草,一干又是15年。韩丁不畏艰难险阻,无论干什么,当汽车修理工,自谋职业,还是干脆失业,都不屈不挠地坚持战斗。他多次发表演讲,进行笔耕,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揭露谴责“麦卡锡主义”。仅在回到美国的头一年里,他就发表了300多场演讲。他为那些资料打了好几年官司,几乎倾家荡产,经过长期斗争,最终胜诉,先后从美国海关和参议院国内安全委员会那里把资料追了回来。韩丁说他与这些人对抗的信心来自他在各地演讲时群众对他的支持。

  韩丁经过长时期的构思,一边种地一边写作,于1966年由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了《翻身》一书,这已经距他收集材料长达18年之久了。可见,韩丁的《翻身》这本书从资料收集到编著出版,颇费周折,相当不容易,作者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韩丁本人将《翻身》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称为“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他在前言中写道:“试图通过张庄这个缩影,揭示中国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本质。这场大革命在20世纪上半叶改造了中国,它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政治、社会力量,不断地震撼着中国以至于全世界。”韩丁认为,“张庄的历史对今天现实生活的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故事是围绕土地问题展开的,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国革命,而不了解中国革命,也就不能了解今日的世界。”

  《翻身》是美国大学相关专业的必修之书

  此书出版后很快引起强烈反响。《纽约时报》书评称:“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关于中国革命的书卷……它向我们展现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村庄生动、撼人的故事。Hinton先生为我们了解共产党取得政权前夜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做出了有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贡献。”最初几年内,在美国国内销量超过20万册,国外30万册。后来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中文、孟加拉文等10种语言出版。周恩来总理看到英文版《翻身》后非常高兴,批示抓紧时间出版中文版。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大卫·哈利﹙David·Hare﹚将《翻身》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先在伦敦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翻身》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美国大学中国历史、政治、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书。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山西电视台将《翻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

  韩丁回国后,曾任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第一任主席,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1971年后多次访华,曾与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中文本《翻身》一书,就是遵照周总理指示译出的。1980年版本的《翻身》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洋洋50余万字,作为写作素材,至少得大于它的几倍几十倍。一个外国人,不懂汉语,一点一滴都要靠翻译译出,然后笔录下来,可想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啊!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和整党运动,生动地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翻身》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缩影。

  《翻身》一书中对土地改革的一段评论,曾被《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引用。引用的原文是:一位美国人评论说:“新发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0年中国内战期间,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

  1966年韩丁在《翻身》的序中说到,《翻身》虽然拖延了18年才出版,但是它并没有过时。此话不假,直到新世纪之初,还得到了印证。韩丁2004年过世后,有一篇在印度每月评论中纪念韩丁的文章里,作者这样写着:“韩丁写的《翻身》出版已经有38年了,但是这本书到今天还是及时的。印度倒退的农业仍然笼罩了印度的社会和经济,印度的人民到今天还没有翻身。”

  《翻身》自1966年出版后,张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立即引起许多外国人的关注,该书也成了当时世界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