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后,公元1037年,39岁的包拯奋笔写下了明志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直抒其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的心声,成了包拯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他用26年的为官生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也成就了一个千年“包公”。
明代著名清官况钟写了一首题为《贻耆民》的诗。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这首诗是况钟在苏州担任知府十年卸任时的自我写照,正因为况钟当官如此廉洁,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当他离任时,“士民”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为官只要能关心群众疾苦,人民群众对他总是十分感激甚至念念不忘的。
明朝于讦在地方为官时,每次议事京城,便有人劝他带点丝帕,线香和蘑菇之类的土特产。于讦举起双袖哈哈大笑说:“带有清风。”并作打油诗云:
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人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有个人送给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写诗一首斥之: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明朝永乐年间,吴纳巡按贵州,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追送黄金百两。吴纳挥毫在礼盒子上题诗回绝!
潇潇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人,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次离任时,其僚属在月夜里偷偷划船为他送来离别赠礼。对此,他作了一首诗作答: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随将赠物原封不动退了回去。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
何曾不识晋身路,祗缘未忘难为情。
明东林觉人 贺宝莹
清末民初,曾任天津《大公报》主笔的刘孟扬,弃文从政,先后任河北省磁县、永年县知事,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曾写过一篇甚为精彩的《戒贪铭》:
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
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
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
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
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
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
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
富贵等浮云,虚荣能几日?
人生几十年,所争在没世。
旧时代的一个官吏,有如此清明坦荡的胸怀,是难能可贵的。《戒贪铭》在今天也不失为警世良言。
在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官员在一个名叫三鸦的贫苦地方任职,那里百姓以藕为食。于是,这位官员也以藕作粮。在离任时,他写了一首小诗:
二年憔悴在三鸦,
无米无粮怎养家。
一日二餐唯是藕,
看看口里吐莲花。
这位官员官职卑微,只管辖了一个镇。但却能以苦为乐,与民同苦,以写诗打趣,这种胸襟,值得人们称赞。
据《夷坚志》记载,有位官员是北方人,被派到江南水乡当税收监管。于是,他入乡随俗,竟改变了饮食习惯,辞任时,他也写了一首小诗:
平江九百一斤羊,
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二膳,
肚皮今作小池溏。
古时一个小官吏尚知奉公守法,节俭度日,而我们有的贫困地区,特困企业,家民没有脱贫,工人面临下岗,而有的“公仆”及有权者,仍在大吃大喝,任意挥霍,从上面的故事中不是很能汲取点有益的东西吗?
宋朝张之才在担任河南阳城知县期间,清廉爱民,很有政绩,特别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离任时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官来此四经春,
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
去时犹似到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