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少小离“嘉”,老大“回”

发布:2025/2/26 11:46:39   点击:236

刘禹锡与嘉兴

刘禹锡被后世公认为“诗豪”,主要因为他在命运的重重打击之下,仍能吟唱出极富豪迈气质的诗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豪”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却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浪漫如初夏拂面而来的风。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江水”就是指起自嘉兴南湖,经新丰全境,向东流入平湖东湖的汉塘河,而这条河竟是刘禹锡为嘉兴开凿的。事实上,他与嘉兴的渊源还远不止这些。

深受江南人文滋养

当年,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为逃避安史之乱,举族迁至嘉兴。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子城旁边的洲东湾,他父亲当时担任了一个小官,家里生活还算富裕,所以他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自身也是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可以说,江南的人文环境滋养了他的学识和诗思。

刘禹锡雕塑位于嘉兴市区环城河绿带秀城桥南侧。

刘禹锡在嘉兴长到了18岁,小时候一起捉鱼摸虾的邻居小伙伴裴度——同样是暂时避居在此的这位发小出自望族河东裴氏,后来成了唐朝的中兴宰相,多次出手帮助屡遭贬谪的刘禹锡。

父亲经常带刘禹锡去邻县吴兴,拜访著名诗僧皎然、灵澈,或是去苏州见韦应物。后来《陋室铭》里那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时被认为过于傲慢,但是小小年纪的刘禹锡,确实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文化资本。

安史之乱后的江南虽然称不上太平,但同样有桃红柳绿,有小桥流水,这段时期刘禹锡深受浸染和熏陶。多年后,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孟郊、李贺等人相交,年少避居江南的经历是他们的共同话题。

嘉兴“驿”和“江南客”

刘禹锡虽然出生成长在嘉兴,每次提及嘉兴也是充满深情,但在他内心深处,嘉兴的住处是“驿”,自己是一位“江南客”。他心驰神往之地是长安,他的人生目标也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荣华富贵,而是希望为国效力,为民分忧。

因此,19岁那年,满怀政治抱负的刘禹锡开始游学长安。

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时贤,驰声溢四塞。在长安的刘禹锡热衷于结交朋友,谈诗论词,很快就在当时的士林中获得了不小的声誉。

贞元九年,21岁的刘禹锡登进士第,与其一起的还有“河东先生”柳宗元。同年,登博学鸿词科,对于那时的诗人来说,这可谓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公元795年,刘禹锡登吏部取士科,以此资格担任“太子校书”一职,并在800年担任徐泗濠节度使的掌书记一职。

后来在公元802年,刘禹锡先是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一职,接着便是监察御史一职,那时与他共事的还有柳宗元、韩愈等人,同是风雅之人,他们自然而然成了好友。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逝,当了26年太子的李诵即位,即唐顺宗,他重用王叔文进行改革。这场“永贞革新”中,34岁的刘禹锡大受器重,第一次进入到权力集团的“核心团队”当中。

在改革的最核心发光发热,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一种追求,甚至是李白和杜甫都曾梦想过却无从企及的位置。在长安城的最中心,刘禹锡风光无限的日子持续了8个月。

改革必然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刘禹锡所在的革新集团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终被阻力压倒,革新宣告失败。短暂的仕途巅峰仿若南柯一梦,接下来他要面对的将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期间,他无奈只能寄情笔墨,但是没有像其他被贬的文人那样游山玩水、归隐山林,而是不甘沉沦、积极乐观。

朗州十年之后,刘禹锡再次奉诏回京。但是没过多久,他再次被贬,这一次被贬到连州做刺史。之后他又屡遭贬谪先后调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

刘禹锡一生政坛失意,命运坎坷曲折。二十三年被贬生活,其中的凄凉苦楚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他却一直都没有消沉堕落,而是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来不断要求和勉励自己。

刘禹锡把自己比喻成一把蒙垢的宝刀,“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以此来保持自己的雄心;他也把自已比喻成朔风中的老骥,秋露中的鸷禽,“灭没驰绝塞, 振讯拂华林”,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壮志。

在仕途的最后一道波折里,一路贬谪走遍天涯的刘禹锡,终于回到了19岁那年毅然离开的江南——在花甲之年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而当时的苏州辖区包括现在的嘉兴大部分地区。

三年勤政刺史,三贤堂里供奉。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饿殍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与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少小离“嘉”,老大“回”。刘禹锡一生都在翻山越岭,所幸在满头白发时回到江南,浅斟低唱。

一生冷峻刚硬的刘禹锡,为嘉兴做了一件温暖的事。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大和七年(833),苏州刺史刘禹锡发动民工开掘汉塘。汉塘引天目苕溪水达平湖,既为沿河两岸带来农桑之利,也分数脉为华亭盐碱地的灌溉提供了水源。

汉塘亦称平湖塘,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新丰镇的母亲河。

因为有了汉塘,在五代时(907—960),汉塘畔渐成新坊集市,在宋高宗南渡时,使集市发展成嘉兴府东南巨镇新丰镇。因此,新丰人历来把汉塘视作母亲河。

相传,汉塘畅通后的某日,刘禹锡来嘉兴巡视,正是在乘舟泛游汉塘时写下了《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一生,翻过崇山峻岭,穿过惊涛骇浪,所幸能在满头白发的时候,还能回到江南,小楫轻舟,浅斟低唱。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