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联 >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

邹格兵:再造蒙努奇迹

发布:2007/4/6 15:33:46   点击:25507
      邹格兵,男,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海宁蒙努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2005年被评为“海宁市十佳青年标兵”,同年,被推荐为嘉兴市四届青联委员。2006年,他又成为嘉兴市四届青联副主席,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邹格兵所领导的企业团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
 
  
 
 
      大学四年,从穷人到“富人”
    
      时报:你曾提到有关乡村、童年和少年的经历,这些对你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邹格兵:这个影响非常大。我是安徽人,农村的。农村的孩子只有三条出路,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当兵,一个就是出去打工。我们家弟兄三个都考上大学,父母亲很支持我们读大学。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农村里比较贫穷,小孩都读书的话,父母就比较辛苦。父母从小激励我们,希望以后能从事创业型的工作。
   
      时报:老实说,你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成功,是让人好奇的。你在学校是怎样一个人呢?那时候有没有表现出做企业的天分?
   
      邹格兵:(笑)在学校啊,我学的是语言,但我们有双专业,我选了国际企业管理,因为自己对这个有兴趣。记得同学曾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写过一句话:“向未来的民族企业家致敬。”那时候一起聊天吹牛,对国家的经济有一些交谈,有一些期望,他们认为我以后肯定会搞经济。
   
      时报:你在大学时是不是就自己创业啊?
   
      邹格兵:我们家比较困难,所以一直都是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第一年就开始自己供自己。那时,我接了一个影视公司的翻译工作,他们公司的一些国外剧本翻译都是我拿来做,后来接得多了,就交给同学们去做了。
   
      时报:成了一个小“中介”了。
   
      邹格兵:对。进大学的第一年是比较困难的,到了大学三年级,同学们都认为我是最有钱的一个人。
   
      时报:这种经历的影响在你现在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有体现吗?
   
      邹格兵:说真的,我希望每一个员工到这里来并不单纯是打一份工,而是希望每个人都是一个创业者,我永远不想把蒙努变成一个保守的企业,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进取精神。
 
      移师海宁,蓄谋蒙努转型
   
      时报:你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那会儿,是否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选择?
   
      邹格兵:我是1997年毕业的,当时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刚刚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当时还有外资银行之类的一些选择,但我也在考虑,不一定非要呆在上海,应该到外面去看看。
   
      时报:你跟岳总(蒙努集团董事长)是怎样认识的,并决定正式移师海宁?
   
      邹格兵:蒙努集团是1993年成立的,当时只是生产皮革服装的一个小厂。2000年时,已从十几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三四百人的一个企业。这时,蒙努从老厂区搬到经济开发区,土地、厂房面积呈10倍的增长。这段时间,蒙努经历了一个波折,这么大的一个厂,产品这么少,是不配套的。
   
       以前的蒙努就是做皮革服装的,局限于季节性,也局限于本身的一些特点,没办法做得更大,1个亿、2个亿已经非常厉害了,要向10个亿20个亿发展,必须引进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经营人才。实际上,当时他(岳总)正在寻找合适的人才,我正在寻找好的平台。他讲了企业的发展情况,我说了我的计划,非常投缘,因此,我们就决定在一起。
  
       时报:你是哪一年正式到蒙努来的?过来之后主要做了哪几件对企业发展本身产生至深影响的事情?
   
      邹格兵:我是2002年正式过来的。蒙努是典型的民营企业,岳总打下了一个基础,抓住了一些时机,也积累了资本。但是从民营企业向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引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我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时代出来的大学生,也是做软件家具产品出口最早的一批人。来到蒙努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产品的转型,一个是经营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皮革服装到制革、半成品沙发套、家具、沙发,产品上实现了多元化。另外一点就是新的经营管理队伍的建立,以前的人才只是停留在皮革服装上,其他的高级经理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是2002年之后外聘过来的,包括国外的专家。
  
       变革之初,用自信赢得第一个客户
 
       时报:你来蒙努以前,公司没有一分钱的外贸业务,你认定要做国际市场,当时的实际困难应该很多吧?
   
       邹格兵:第一个工作侧重点就是市场,只有市场打开了,其他东西才好讲。以前我们没有出口业务部,出口人才什么都没有,我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把市场理顺了。
   
      因为我本身就是做这一行的,有些基础。市场怎么找,我是按排名来,一路筛选,一路拜访过来。当时去了一趟美国,拜访了二三十家公司,但是只有两三家公司给我机会,其他公司根本不愿意跟我谈,他们不认为中国的企业能做出他们的产品。
  
      时报:那一次,有谈成的吗?
  
      邹格兵:说给我一个机会,也就是让我报报价,试试样,并没有说要做生意。当时我抓住了一点,把最有可能跟我们做生意的那家公司的产品打出来,报的价格非常好,后来做了200套空运过去。我跟他讲,如果觉得好就付钱,觉得不好,就算了。这一点对他来说触动非常深,因为我表现得比较自信嘛,加上做的东西质量非常好,是我亲自一点一点检查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好了,比他们的样品做得好得多。
   
      从这以后,双方开始了长久的合作。目前,这家公司也是我们最大客户之一,一年有7000万美元的生意往来。
  
       时报:应该说,以前的蒙努,家族性的管理还是比较典型的。在你实施一系列变革的时候,是否发生过内部的矛盾甚至分歧?
   
       邹格兵:我来之后,蒙努作为一个家族企业的性质是存在的,但是家族型管理模式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说,我们老板夫人,在我进入之后完全退出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前,她是参与管理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些岗位,是财务的第一把手。
   
      不仅老板夫人,包括岳总的一些亲戚和朋友,也都先后退出了公司。如果不是这样做,要处理这些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时报:这么说,岳总从观念上是非常接受的?
   
      邹格兵:那一定是啊,因为我们最初谈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一点,一开始就做了这样的决定。
      一个好的企业,应善于化危机为机遇
 
      时报:无论市场问题,还是管理模式问题,首先都是观念上的变革,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困难?
  
      邹格兵:困难是遇到了很多,非典、美国经济滑坡、行业经济不景气,包括后来的宏观调控、今年的汇率下降和增值税下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困难,但是我们善于将劣势化成优势。
  
      时报:怎样化解呢?
   
      邹格兵:首先,不管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我们从来没有牺牲过质量。
      换句话说,比如汇率下降了,我们损失了1500万,这是现实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调整还是做得很好,等它过去了之后,很多不好的企业会在经营上有更大的损失,失去更多的份额,会退出这个市场,这个空出的市场我们就占领了。这个很难讲清楚,但确实是这样,我们利用了这样一些机会,完成一步一步的飞跃。
   
      时报:蒙努以后的发展中,如何规避这些实际问题带来的风险?
    
      邹格兵:一个好的企业,应善于化危机为机遇。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很差,客户关系本身就很危险,再面临政策性的变化,肯定会出问题。风险是这样来的,它是一个恶性循环,对我们这样踏实地一步步走的企业来说,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客户永远是自己挑的,不会让客户来挑我们。自己选的客户是非常好的客户,不存在破产或信用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刻意的赔付事件,也没有任何收款付款的纠纷,这是很难得的。
  
      制度左右一切,蒙努还要5年
   
      时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变革中的蒙努是否达到了你们最早制定的目标?
   
      邹格兵:应该说,已经完成计划的第一步。当时的目标,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在行业里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企业。事实上,现在全球(行业范围内的)前10名的企业,已经有7家跟我们做生意。
   
      这个计划已经实现了,从明年开始,我们要在国外兼并一些终端企业,这是第二步。接下来的5年,至少发展100家左右的销售终端。
   
      时报:现在,你觉得自己的观念和思路,对蒙努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占多大的比重?
  
       邹格兵:中国特别大型的企业比较少,很多企业的核心就是一个人两个人,一两个人的风格就是企业的风格,我跟岳总的风格决定了蒙努的风格。靠制度左右一切,达到这个程度,蒙努起码还要5年,我们现在还是创业阶段不是守业的阶段。
                                                                                                                                                     (摘自青年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