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带一本书去巴黎》:苦味大革命

发布:2007/4/7 22:41:59   点击:7181

      林达,一个神秘的畅销书作家,每一本均引起反响,但其人却很少被媒体报道。从《历史深处的忧虑》到《总统是靠不住的》再到《我也有一个梦》,林达对人文历史的描写驾轻就熟,此次将目光转移到了法国,到了时尚梦幻古都巴黎,写下了《带一本书去巴黎》出版后,在大众读书的排行榜上也居高不下。作者能把图书馆里枯燥严肃的历史用肥皂剧的方式讲出来,并且深知在此岸的文化背景中,哪些东西能卖关子。

      从题目上来说,这实在道出了许多人的梦想。记得琼瑶的一本小说中,男主人公就把去巴黎当作对女主角的一种爱情和事业上的许诺。但酷爱大题目的林达显然不会带一本琼瑶小说去巴黎,林达带的是《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要面对普法战争的悲惨战祸和巴黎公社社员的浴血斗争,眼前的现实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再一次激发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回顾历史,法国大革命的史实给了他启发,他有心通过大革命时期旺代地区保王党人的叛乱,阐发自己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和九三年的阶级生死搏斗的正确描写,是这部小说的基本价值所在。雨果捍卫法国大革命,包括雅各宾派一系列正确政策的立场,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现出真知灼见。《九三年》以雄浑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历史面貌,是描绘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史诗。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的45年之后,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个作家的葬礼,他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全法国举国志哀。这是从大革命以来,法国人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后,法国人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林达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与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今后人们想要“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就势必会带着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事实上,这本书可以说一本旅游者指南,也可以说对经典的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