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辅导员之家

构建少先队工作新模式,丰富德育工作新内涵(嘉善县实验小学 山 云 包永明)

发布:2007/4/14 21:11:42   点击:15334


      作为学校,承担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而光荣的重任,应责无旁贷地做好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遵循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文明行为教育、养成教育为基点,以校园常规管理为抓手,认真开展少先队工作。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面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变化的新特点,我们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努力探寻一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积极实施校内校外互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疏浚少先队工作主渠道: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应该是以整个学校的大课堂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课堂,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应当是学校的全体教师。

      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一定会同时传递着蕴涵在知识、技能之间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优劣、好坏、美丑的价值判断。所以,强化整个校园的德育氛围和调动每个学科教师的育人自觉性,是做好学校德育的关键所在。

       1、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

      切实抓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建设,是强化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构建以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队员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我们要求各科教师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队员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2、丰富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

      (1)抓好班队活动:在课任教师抓好学科德育的同时,我们紧紧抓好辅导员老师主持或策划的班队课这一主阵地。通过每学期开展的众多少先队主题班会,扎实地做好育人的工作。例如:“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活动”、“我们是学校小主人”、“争做绿色小卫士”等主题活动。中高年级队员每次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队员自主收集材料,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只是参与和指导。队员在课外自己寻找材料组织活动,在参与准备和整个活动过程中增强体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深化教育。

      (2)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小组,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成立校铜管乐队、鼓号队;组建舞蹈、书画、田径、足球、网页制作、思维训练等第二课堂,指导队员参加读书征文比赛,组织书画摄影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学会共处,增强集体意识、竞争意识、荣誉意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我们充分利用 “红领巾电视台”这资源,举办各种讲座等。积极邀请国防办、关工委、消防大队、环保局、社区警署共建单位有关人员及法制副校长来校讲座。以具体的事例为素材,在上课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中,增强队员的自我保护能力,辨析是非能力,强化了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队员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4)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德育寓活动之中。根据学期的计划,我们先后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体育节系列活动;国防教育周活动;爱心义卖(嘉兴电视台少儿部对此活动做了专题节目);科技节活动周;寻找雷锋足迹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和展示少先队员的潜能,让队员获得成功的体验。

      (5)指导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开拓少先队员视野,增加队员知识的问题,更是队员读好书,读健康书的大问题。针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后,队员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及时开展和指导队员认真阅读课外书籍,促进队员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绚丽多姿的课余活动,不但让少先队员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也展示了少先队员的活力和个性特长,激发了少先队员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少先队员的集体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德育工作有了最好的载体。

      二、构建少先队工作新基础:

      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几年来,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为主要内容,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向全体队员进行了以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性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从“小事”入手,突出明理性

      明理就是让学生懂得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理主要通过实践去提高认识,而这些实践必须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必须从小事抓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提出了“四好”的教育。即:走好路、做好操、写好字、说好话。为了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爱物惜物意识,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存放的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学生不但亲眼看到了校园变得更洁净了,而且卖出废品所得资金,成了学校的帮困助学金,以此来捐助结队学校、捐赠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从而使少先队员明白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的真正价值和崇高所在。

      2、从“问题”入手,突出针对性

      针对队员中存在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针对中餐个别队员不珍惜粮食的问题,开展老一辈艰苦朴素生活的事例教育;针对乱吃零食,不节约零花钱的问题,开展储蓄压岁钱,比比谁是“小小银行家”的活动;针对独生子女缺乏互助精神的问题,开展了“手拉手”和民工子弟学校结成对子,向贫困学生捐赠书籍,学习用品、衣物等活动;针对独生子女的娇宠,开展了“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为主题的孝敬教育。这些专题活动的开展,切中校园时弊,有针对性,有利于队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从“现象”入手,增强有效性

      学生常常会出现:吃零食,乱扔垃圾、讲脏话,中餐剩饭剩菜多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问题的,更不能靠老师反复教育就一定能起到作用的。为此,我们组织队员自己拍摄专题录像,并在自己主持的电视台节目中公开“曝光”,并在各班中开设“如何爱我校园”,“我该怎么说话?”的专题讨论。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开设红领巾电视台,由队员自己收集校园信息,自己撰稿、评说,让队员自己说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增强队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剖析能力,教育就有了实际的成效。

      三、开创少先队工作新局面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少年在变化。为此德育工作不能只有老套套,老办法,应该合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研究、创新。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国家教委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促进他们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讨,开凿出一个个德育的活水源头,使我们的未成年人能“听得进,记得牢,去实践”。

      1、承接“生态德育”课题的研究:
 
      “生态德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道德包括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定事件中的为人处事的态度。
 
      “生态德育”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平等相处。为此,我校为了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同时感受学习的美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结对帮教,支教资学”的活动,学校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大型“献爱心商品义卖交易会”。在全校师生中多次开展捐资、捐物活动。每学期初,都要向结对的民工子弟学校赠送了一批教学设备、教学图书资料、课外读物、学习用品和衣物。让身处不同地区的孩子共享人间的那份真情和友善。

      2、加快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讨。

      学校出台了教师培训的五年规划。构建了“多元化梯式校本师训的实践探索”的成功模式。使一批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能力,增强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实效性,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种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培训班。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新经验,引入德育工作新理念,整体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召开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让推荐出来的优秀辅导员教师,做事迹介绍和经验交流,推动了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3、深入校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每班均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老师们利用网络登陆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网,下载革命历史题材、抗日战争题材、少年儿童题材等影片,并选择了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人物传记,锦绣中华、灿烂文化等内容。运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对队员进行思想品德,使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弥补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缺陷。教育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观看影片的形式,观看影片与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学校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绿色”文化空间,增强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4、积极研究德育工作新课题:

      在新课程的全面推广过程中,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学校应培养队员积极适应现代生活的健全人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唤醒队员主体意识,激励学生主体意志。培养、发展队员的自信心,开发每个队员的潜能,促进队员积极人格的建构,使队员各方面都得到较为和谐主动的发展。

      为此,我们确立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新课题,《小学生自信心教育研究》。针对独生子女多,6个长辈围着1个宝贝的现象,我们积极培养队员的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让队员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教师为中心,走出考试为中心的生活阴影,重视队员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消除一部分队员的消极,厌学,脆弱等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四、汇合少先队工作众溪流:
   
      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像春雨点点入土一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德育的合力,使思想道德建设的条条涓涓溪流汇合成德育工作的滔滔流水。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家庭、学校等生活、学习的每个场所,都能得到人文的关爱和真诚的帮助,都能享受人间的处处温情和时时正确的引领。

      1、结对联系

      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使教育效果更为显著。我校积极寻求共建单位、社区的力量,共同协作做好对孩子的教育。每年和玉兰社区、县交警大队签订共建协议,聘请县检察院监察科科长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平时积极邀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消防安全、环保知识、心理健康多方面的讲座。对五六年级队员进行了生殖健康教育讲座。少先队员们在老师形象生动的课堂中增长知识、学到技能、受到教育,深受启发。

      2、家校互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了解他们,而且家长和孩子有着血缘关系,学生在感情上亲近家长,在观念上易受家长的影响,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特别是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各不相同,难免会给孩子不良的影响,甚至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如何教育好孩子,使他们活泼、健康成长,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的话题。学校在抓好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每学期进行一次家长会,组织开展“家长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走近教师。

      同时,我们认真做好“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与家长们交流学生在家里、在学校思想行为上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寻求、设计针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途径。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3、融合社会

      学校在开展好各项活动的同时,让少先队员积极投身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如每年的社区共建活动、军警校共建活动,社区红领巾护绿,上街宣传表演,假日小队社会实践等等。在公民道德规范学习中,以全家一起学的形式,让孩子带动6位家长共同学习、实践规范。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中,让队员回家把在学校中看过的宣传图片和教育片向家长说一说。通过小手带大手的形式,使队员既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环境。

      4、社区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几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加义务劳动、慰问军属等活动,还组织和鼓励队员进厂房,进父母的单位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共组建了近百个假日小队。每年寒、暑假,学校根据队员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的差异,分年段组织开展了适合其实际的家庭、社区、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总之,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属于人们意识的深层结构。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培养少先队员的优秀品德时,每一方面都不可忽视。只有当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定的联系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构建德育工作的新模式,丰富德育工作的新内涵,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健康、文明、积极、乐观、进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