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上的性别差异使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损失巨大

发布:2007/4/24 20:39:50   点击:7255

      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放缓,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由什么因素来推动?中国给亚太地区的贸易国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亚太地区普遍不支持妇女就业、接受教育和健康服务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经济代价?北京时间4月18日下午5时,联合国《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经济和社会概览》在全球同时发布,对上述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该报告一一作出分析和预测。
  
       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经济学家舒沃吉特·白纳吉表示,2006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达到7.9%,是全球各地区GDP增长最高的,占全球GDP总量的16%和全球GDP增长的1/3。之所以如此,作为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首要出版物的该报告认为,持续强劲的外来需求依然是许多亚太国家的增长动力。其中,电子产品的持续出口是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强劲出口成为伊朗以及中亚等国保持增长势头的支柱因素;南亚和西南亚的国内需求,尤其是高额投资,推动了其GDP的增长。

  
      该报告中的一个亮点是对“性别歧视所导致的经济代价”给予了特别关注。报告认为,虽然亚太区域近年来在减少性别歧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差异依然令人震惊。因限制妇女获得就业机会,亚太地区每年要损失420亿至470亿美元;而由于在教育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亚太地区每年则要损失160亿至300亿美元。

  
      这一调查报告还审视了今后一年内亚太地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挑战与风险。根据报告,2007年,亚太地区预计经济增幅将略有下降,为7.4%,其原因很可能是美国经济放缓(其GDP增幅将从2006年的3.2%下滑为2.2%)、全球对电子产品需求的下降,以及石油等商品的价格过于平缓。同时,报告预测,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环境的疲软,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日本。这3个国家的GDP总量占亚太地区GDP总量的60%,出口总量也占亚太地区出口总量的45%,因此将为本地区带来经济增长的机会。

  
      在诸多亚太国家中,中国的发展最为抢眼。2006年,中国的GDP以10.7%的速度迅猛增长,成为自2000年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同时,白纳吉表示,中国正在影响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在正反两方面都对全球的通货膨胀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中国的出口价格低廉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的石油需求使世界油价上涨了22.5%,从而使美国、欧盟、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又有所上升。

  
      但白纳吉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和与出口相关的投资,而中国政府通过鼓励私人消费而减少对出口依赖的做法并未取得很大成功。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经济体,占据世界玩具出口总量的90%、世界服装出口的50%、世界电子产品出口的16%。而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例则从 1990 年至1996 年的60%,降至2005 年的52%,且降低部分主要是私人消费。

  
      展望2007年,联合国报告认为,中国的GDP增长预计将降至9.9%,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采取的经济降温政策。该报告把“中国经济过热”作为导致中国经济下降趋势的风险之一,并提醒中国应采取“降温措施”。报告提到,过度的信贷增长是中国的一个关键问题,它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导致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但报告同时也显示:经济过热的现象在中国并不普遍,只影响了某些部门,例如钢铁和水泥业。

  
      关于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的问题,白纳吉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医疗保健以及养老支出等措施,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并增加消费者贷款,以增加私人消费。然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王慧炯认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完全由增加消费来解决对出口的依赖,是否一定要扭转消费贷款不足的局面还值得商榷。(本报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刘坤喆 实习生 雷琦)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