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嘉兴历史上的慈善事业

发布:2007/5/11 10:48:27   点击:7528

       一、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
  

      自南宋以来,嘉兴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发扬,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例如,儒家对桑梓的热爱,“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仁义、行仁政思想,以及佛教“普渡众生”,做善事可求得来世报应的思想观念,使得嘉兴一些士绅乐善好施,对于流离失散、孤苦无援的百姓积极救助,是此地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即如爱国民主人士褚辅成,就很热心于本地的慈善事业。早在清末之1908年,他就参与改进嘉兴救济院的工作。到了1934年,浙江遇到60年未有之大旱,连王店都发生抢米风潮,褚辅成在上海发动浙江旅沪同乡成立“甲戌救灾会”,并具体负责嘉兴之服务。另一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在思想上受祖母影响甚深,他的祖母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慈善家。沈老在《我的生平》回忆道:“说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伟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应有没有饭吃和没有衣穿的人。当时我们住屋的一个窗口,就对着一个贫民窟,祖母常常喜欢和穷人们谈,有时就在窗口送给他们衣服;穷人们害病了,祖母亲自给他们开药方、买药,有时他们害肿毒,祖母还给他们挤脓、贴膏药。后来,找她的人渐多了,那时我们家很穷,祖母卖了皮袍来进行这些善事,甚至,在帮助人之后,还觉是帮助得不够,因为她是没有限制的帮助人的。”虽然这些事不是发生在嘉兴(移居苏州),但也反映嘉兴人的文化传统。
  

      二、宋元明清嘉兴慈善组织
  

      嘉兴最早的慈善组织,是设在春波坊天马桥直北的宋代的广惠院,是南宋初嘉兴知府岳珂与吴潜首创的。元代为孤老院。明代改为秀水养济院。
  

      嘉兴之有普济堂,为嘉秀人士创建,始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堂址在甪里街。其道光八年重立的堂规说明,“欲尽合郡老疾茕独无告之民,各遂其生,服食医药棺(木彗)之物无不毕具。”

      嘉兴的育婴堂始于康熙初年。东育婴堂座落长丰坊,为嘉兴专设;以后又有秀水专设之西育婴堂,座落西丽坊。育婴堂之设立,缘于有清一代溺女婴之风盛行。由于封建继承制度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的作用,加以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助长了重陪嫁的习俗,致使嫁女难,女儿到了婆家,没有象样的嫁妆,被人看不起,于是溺女婴、弃女婴之事时有发生。到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左副都御史周清原奏请建立育婴堂,得到康熙帝的 批准,命各省疆吏留心办理。光绪十五年(1889年)平湖的《保婴会征信录》有相似的记载:“溺女恶俗节年,劝禁兼施,近复得该绅等创议保婴,集资兴会,实足补禁令之不及。”而“嘉禾户口殷繁,地当孔道,弃婴较他郡宜尤伙”。这样育婴一项就成为嘉兴慈善事业的重要内容。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严禁弃婴和虐待幼童,育婴堂才被取消。 
  

      嘉兴辖下各县建立较早的慈善组织是海盐养济院,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较早的育婴堂时间为:平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嘉善雍正六年(1728年),海盐雍正十三年(1735年),桐乡乾隆六年(1741年)。 嘉禾一地历经宋、元、明、清,直至太平天国战争之前,慈善机构已具规模。除以上收养孤老、弃婴外,还有孤儿院的前身贫儿院,资助守寡无依的妇女的恤?集或任恤集,以及专事收埋暴露于野外尸骨装罐掩埋和施棺待葬之义家、漏泽园、广孝阡、永安会等等。古人埋葬要选择风水之地,一时未选好地点,或无力埋葬的,则义冢等即提供场地,给予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也有各地在禾建立的同乡会或同业公所,出于互助,办理旅禾同乡殡葬事宜,如徽州人乾隆年间在南堰兴办的新安义园,绍兴人在道光十年(1830年)建立的绍兴继善堂义园。
 

       三、太平天国以后慈善组织的量建与发展
  

      上述慈善机构及建筑,大多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时的太平天国国内战争,出于对战争中大批贫民的救助,战后纷纷重建慈善机构。同治五年(1866年)嘉兴知府许瑶光购置堂屋,名为郡堂,即知府所有之官房,兼办普济育婴,所以又称育婴普济郡堂,地址在报忠埭西段。以后许瑶光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倡导捐建栖流所,为嘉秀两县孤贫栖息之地。

 

(何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