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海侵严重,海盐陆沉

发布:2007/5/21 20:03:47   点击:7974
      海盐县古代幅员广阔,濒临大海,自古海潮无常,常有浸淹之患。公元1世纪前后我国东部海域发生海进现象。旧志载,秦时海盐第一个县治陷为柘湖。现据地质界考证,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我国渤海湾发生大海侵,以后东海也发生海侵,约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海水侵淹海盐东境。原在华亭乡拓林的海盐县治(在今金山县张堰东南、金山卫城东山阳乡境)为海潮所淹(其后为柘湖),海盐县移治于武原乡(今平湖城东)。

  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第二个海盐县治又陷为期,湖弥漫数十里,《后汉书》作者说:“今谓为当湖,大旱湖竭,城郭之处可识”,县治再迁往故邑山下(今乍浦附近)。不久第三个县治又被淹,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移至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的马嗥城。清顺治四年(1647)、康熙二十二年(1683)、雍正六年(1728),乍浦天妃宫海塘外十里处海潮缩退时,呈现古遗址,见石铺街道、商肆、居民住房残址,观者踊跃,拾得大量五铢钱及瓷碗、古镜、井砖等物。五铢钱上有“大泉当五十”字样,铜秤锤下有“天凤五年展武县官秤”九篆字,均为王莽时物,其地即为海盐故邑旧治淹没处。

  海侵无常,使数百平方公里的沃壤和滩涂沦为汪洋,对当地的生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海变的灾难,也反映在古代的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及民俗中,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由拳(按:当是海盐)陷为湖时老妪和官吏变为鱼的故事、民间传说中白沃使君跃马避水指地救人的故事和三姑入湖为神救人的故事,以及民间所立的白沃庙、三姑庙、霍光庙,都是以大水灾为背景。后来本地的大规模水上迎神赛会也与祛避水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