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古代嘉兴城市形态演化概述

发布:2007/9/26 20:29:38   点击:8048
  

     嘉兴城址海拔5.5米至6米,西南稍高,市中心瓶山高15.8米。现在市中心的中山路中段西起禾兴路口东至秀州路口一线,地势较高,其处上古时是河流(传为韭溪)帮岸土埂,是市城最早聚落所在。东北部在宋代以前为东郭(瓜)湖,后因淤没、围垦成陆,地势较低。市城自古为水城,为市域八条河流汇合之处。隋开江南运河,穿城而过,旧在西丽桥入城,汇纳城内市河,往北由杉青闸出城。市城诸水环绕,居调节汇合中心,得舟揖排引之利,是全市水利独得优势之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赖此。

     嘉兴在春秋战国时为槜李地,相传建有槜李城,元《至元嘉禾志》载:“在(嘉兴)县南四十五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后废。”是否确有此城,位于何处,现均不能指实。宋《太平寰宇记》谓:“由拳城在今县南五里”,旧时嘉兴人士多持此见解。但另无具体记载,也无遗迹可见。现经考证,嘉兴建治于现址早在三国吴时,具体时间约在三世纪三四十年代。其根据有二,(1)晋干宝《搜神记》记吴时倪彦思任典农都尉家居嘉兴县西埏里。西埏里在市城内,现代仍有此地名(在今工人文化宫西),典农都尉住所应在城内,据此现今市城即是三国时县城[1]。(2)旧志均记载嘉兴子城建于吴黄龙年间(229—231),是因境内发现嘉禾,由拳改名禾兴(嘉兴)。史载吴令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黄龙三年建嘉兴子城,城周二里十步,高厚均一丈二尺。这是现有遗迹可寻的嘉兴最古的城池,历来为县治、州治、府治所在,几经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六朝至隋唐五六百年中,嘉兴尚未建大城,但居民渐多,有官署、寺庙[2]、商肆、歌楼(南齐时嘉兴有著名歌妓苏小小[3]),有文娱演出(唐传奇中有记嘉兴杂技演出事[4]),可见当时嘉兴已是颇具规模的县城。

     唐代大历年间嘉兴县升为望县[5]。僖宗文德元年(888年)吴越武肃王命置制使阮结筑大城。唐代外郭大小轮廓史籍记载不明,依稀几段文字为推测其范围提供了一些线索: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县学位于嘉兴县治东(唐县治在今子城内);据20世纪90年代《嘉兴市志》记载,唐以前城址有运河横穿而过,即文献记载的“韭溪”,河身相当于今中山路基,子城即建筑在河南岸开阔地带,至北宋城内运河旧址已被填平,成为繁华的上市集官街,又,清时出土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古砖铭文上称此街“人丰翕集,市井骈阗”,自韭溪桥(今中山电影院)至菩萨桥(今建国路与勤俭路交叉处),即至少在北宋之前,古韭溪尚自西南往东北穿城中而过。再根据民初地图上所绘保存下来的城中平直的旧河道,可以大致推测唐末所筑嘉兴城,北最远为今平家弄、天宁寺街、丁家桥河下一带,西最远为今禾兴路一带,南最远抵今府南街与斜西街交叉处[6],东抵今秀州路[7]。子城前一条直街(府南街)直抵南门与今斜西街相交,并与今府南街东西直交,构成了一个丁字型框架。但唐嘉兴城的确切城址,随着近年来城市拆迁改造老城区的日益加剧,也许将会永远深埋在地下。

     五代时期嘉兴属吴越国,遂成为朝廷倚重的重镇,开始进一步扩城。后晋天福四年,吴越王元瓘拓为州城,至此至元代,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五代到宋的这次拓城,将东城墙和东北城墙在原有基础上平行扩至古秀水帮岸,原斜穿城而过的运河河道被填平,运河改在城西新开,绕城而过。城市西部和西南部亦开始呈弧形拓展,原唐旧城西河宝带河在这个时期改称市心河。整个罗城周围一十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开四门,皆有水陆两门,东门旧称青龙(后改为春波),西门旧称永安(后改为通越),南门旧称广济(后改为澄海),北门旧称望京(后改为望云、望吴)。

     北宋时期城市基本定型。以大市集官街为城市横轴,子城为中心,左后方为嘉兴县衙署[8],右后方为文庙。城东南为驿馆、礼宾馆等州府附属设施,西南为军事机构、仓廒,西北多佛寺[9],东北多巨室园邸。城市只有在大市官街上有集市、商肆。


    城市各职能部门在这一时期逐渐从子城内移出。据史料记载,宋代秀州节推厅位于子城西南三十步[10],州倅东厅位于子城东二十步,倅西厅位于子城西通判厅,司理院在子城南五十步[11],监仓东厅在子城东北灵光街口,漕运司治在子城东北一百步,瓶山南侧[12]。城隍庙也从原来的子城城楼上,移至城西北。文庙原在天星湖畔,唐开元时建,宋祥符二年移于望云门内西侧,后因建炎兵火,移于子城东,绍兴年间又移于通越门内。城墙在宣和和德佑年间曾有加筑[13]。城内并设有厢官,元代改为兵司马[14]。

     而嘉兴城经济和政治上真正受到重视和发展的时期,是始于南宋。首先是嘉兴城成了临安往北的第一座州城,宋孝宗又出生于春波门内流虹坊,嘉兴地位遂迅速上升,宋孝宗的孙子宋宁宗于庆元元年(1195年)将秀州升为嘉兴府,嘉定元年(1208),又升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15]。城市空间结构因此也随之进一步发展。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宋末元初,嘉兴街坊有七十余,桥梁有七八十座。其中除了传统的大市集官街外,更多的行业在城市北部和南部的坊区发展起来,其街巷、桥梁名称中的一部分,是以行业命名的,如醋坊、鱼行、丝行、米棚、猪儿、船厂、孩儿等,从街巷名称中还可知道城内已有混堂(浴室)、瓦子(戏馆)等设施。城外的商业活动也由于大运河从城内改道绕城而过也沿河发展起来。南门外至东门一路上,西起米棚下,东至南湖边,一直延伸到南堰,以濠股塔为中心是绵亘数里新的商业区[16],市肆繁荣,有“万家灯火”之称。运河里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而南湖周边,则多豪门大家的园林别墅。

     五代至宋,新展拓的罗城服从运河沿岸城市物资集散、转输、交易功能的需要自然伸展,呈现出不局规矩的特点[17]。嘉兴新罗城,东南受古时广阔的南湖制约,东部受制于古秀水,西部受到宋代长街短巷规划的影响,东西间距长,南北纵深短,因而也同运河上的其它两座城市(常州、无锡)一样,城市的空间结构渐渐演化成了不规则的纺锤形。官商船舶自西南帆落浜落帆入城,一路沿秀水折东北而上,形成数里商业区,直至东门。宋代将驿馆、漕运司等皆设于城市东部,盖因于此。

     到了元代,嘉兴始有详尽的坊名记载,共74坊[18]。其中以宋代坊名为主,一些还保留到了今天,如府学东的百福坊[19]。元至正十三年蒙古统治者开始拆毁江淮地区城墙,嘉兴罗城被平,仅剩子城。元末为了加强防御,嘉兴守备欲重修筑大城,未果。直到明朝初年,经两任太守吕文燧、谢节,才完成筑城。与宋代罗城相比,明代嘉兴城在西南缩了三里,但城墙高度增加了二尺,开四门。嘉靖三十九年,由于受倭寇侵扰,城楼进一步增筑,并改四门名[20]。明朝又在北门之外设厉坛[21],城中设火德庙;钟楼鼓楼资料未见。行政上,则因新置秀水县,嘉兴罗城之内析出了秀水县衙和秀水县学。从此嘉兴一府两县治所共驻,直到宣统年间裁撤秀水县。同时新设嘉兴仓、常平仓和秀水仓,沿用至清朝。

     自明朝开始,地方政府开始鼓励居民移居城外[22]。因是,自明中期以后,嘉兴城的城外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扩展,直至东门以东的甪里街、宣公桥一带[23]。尤其是甪里街,东连常丰坊(今东栅),北为蒯塔坊,西为宣公桥,南接王家坊,是嘉兴东部城内外的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城外的中心住宅区和繁盛的商业区,巨室大族宅第毗连,巴金祖上李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定居于此[24]。这个时期的商业区甚至继续沿秀水北上,到达东城墙根一带。如现在的解放路在当年称为西河街,在明代已是米商云集之处,直至清代[25]。这段秀水河道在明清亦由于商业的繁华而被称为市河。

     清代嘉兴城内布局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府治东原宋代和元代屯兵之处变成了清军的大营,府治之前改设为经历署和司狱署;并在精严寺前设杭嘉湖巡检道(民国时公安局),府学河对岸设校场(今中山电影院)。

     而城外在太平天国之后,原东门商业区毁坏殆尽,北门之外遂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包括坛弄(明代厉坛所在)、月河、塘湾街(今北京路)和中街(今中基路)[26]。北城门外的繁华直接刺激了城市北部商业街的兴起,“宏文馆前直街,自韭溪桥至西埏桥趁集者列肆市中,百物辐辏,喧哗杂沓,昼夜不绝”,“城隍庙趁集……百物俱集,茶坊酒家,至不能容膝”(见《古禾杂识》)。现在的建国路在那个时期是一段新的市河,两边道路称为大小落北,虽然在北宋时已有商业活动,但到了清后期才真正兴起。而与建国路相交的现勤俭路的前身,张家弄,则是戏院、浴室、客栈、茶室、青楼遍布。

     总的来说,宋代以后的嘉兴城打破了唐时约束性较强的坊市格局,随着大运河、货物贸易和运输往来的发展,而呈现出不规则的自西南向东北的纺锤形状,为近现代嘉兴的城市发展和商业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