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文
嘉兴龙会
发布:2007/12/19 11:08:49 点击:6864
龙会也称救火会或义龙,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地方上以坊、里为单位成立的救火组织,经费公摊或募集。救火员以店员及手工业工人为主,义务帮忙的人则称龙友。放置消防器材的场所,民间则称为龙房。
龙会设施以揿龙为主。揿龙是比较老式的消防机械,用人工以杠杆和活塞原理抽水,移动时须人力扛抬,使用时还配有一个大水桶储水。1926年8月7日,上海有一家百货公司将一台“泵浦”救火机(即抽水机)运来嘉兴,在北门、东门、南门演示,嘉兴各救火会派人去参观,认为“泵浦”抽水事半功倍,都打算筹款采购。此后,嘉兴的救火会中“泵浦”逐渐推广。各龙会购买“泵浦”后,将它漆成红色,称为“洋龙”,但仍须人力搬移。
老嘉兴的大多坊、里都有龙会,有的坊、里联合设置龙会。最多时有钟秀坊龙会、南区龙会、中街龙会、碧漪坊龙会、五龙坊龙会、南堰龙会等22个。规模较大的有钟秀坊龙会、南区龙会等,设于闹市的有中街龙会。钟秀坊龙会在天宁寺街天宁寺西侧,即现市电影公司宿舍址,坐北朝南,下门上方楣额用方砖砌成,方砖上雕有“钟秀坊龙会”几字,字上方有图案:交叉的两把斧头中间一顶头盔。龙房内中间前后放置着两台揿龙、大水桶,以后在旁边又添置了一台“洋龙”,两边墙上整齐地挂着铜质头盔、水枪、斧头、绳子、铁钩等,墙边放着一卷卷水龙皮带和云梯。
南区龙会设于砖桥弄,设置与钟秀坊龙会差不多。沦陷时期,南区龙会遭日寇破坏,龙房只剩一个空壳。抗战胜利后,地方上加以整修,用方砖重雕“南区龙会”四字置于门楣上方,现在该房舍仍完整存在。
中街龙会在中基路上,因中基路东段原称中街。中街是商业区,街道狭窄,龙房也较小,设在一条通往运河的水弄口。所以这弄惯称“救火弄”,名称沿用至今。中街龙会处于闹市,周围商店林立,地位显得重要,而且“龙友”都在附近店铺之中,遇有火警,“出龙”速度较快。
龙房门平时总是敞开的。早期遇有火警时,当值人员就鸣锣示警,以后改为吹双音警笛。听到警笛声,义务救火员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赶到龙会,按照分工各取器材或抬着水龙、水桶奔向火警地点。大水桶四周有四个粗大的圆形铜环,扛抬时随着救火员的脚步,发出有节奏的“嘭、嘭、嘭”的铜环和木桶碰撞声,这沉闷的声音和尖厉的警笛声,伴随着救火员急速的脚步声,更增添了紧张的气氛。灭火回来后器材仍依次放置。一般在当晚,坊、里会在菜馆设宴招待救火人员。第二天如果天气好的话,还要晒水龙皮带。
龙会的消防设施经常保养,每年阴历五月二十是“分龙日”,各龙会必须出“龙”作消防演练,俗称“演龙”,“演龙”那天围观群众很多,十分热闹。演龙一般在南湖边或南大营举行。有时各坊龙会会在各自的大水桶里放上颜料,使出水时带有色彩,以示区别是哪一坊龙会,也便于“暗中较劲”,比谁的水龙射水高。在嘉兴,演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转自《南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