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乌镇见闻

发布:2008/1/8 16:46:33   点击:7525
      乌镇是江南古镇中很特别的一个巨镇,以一条名叫车溪的南北方向的市河为界,民国以前,西为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东为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两镇合称乌青镇。乌青两镇隔河相望,有南新桥、南花桥、北花桥、双溪桥等多座石拱桥相连接。虽分治有别,两岸居民并非老死不相往来。乌青镇在明中叶,即有"宛然府城气象"的繁华和规模,名为小镇,实可与湖州府城、嘉兴府城相媲美。镇制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多起刑事案件,加上分属两府县,故明嘉靖十七年(1538)十一月,地方官以"以弭盐盗,以安地方事理"为由,奏请朝廷批准分立县衙,在一份至今保存下来的《请分立县治疏》中,我们不经意中看到了明代中叶乌青镇的盛况:
  
   "乌镇大市,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本镇地厚土沃,风气凝结,居民不下四五千家,丛塔宫观周布森列,桥梁圜阓,不烦改拓,宛然府城气象。"
  
   乌镇、青镇之名,由来已久,李乐《重修乌青镇志》卷一云:"按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一云乌镇因土地乌将军名,非也;按青镇古谓青墩,今名青镇,因与乌镇相柢,同称镇耳,一云青镇因土地祠青面使者名,非也。"李乐是明代对乌镇文化有着突出贡献的老土地,他负责修撰镇志,延续古镇千年文脉,严谨求证,剔除讹传,他做这些事情,像他年轻时做地方官一样,耿老古实,是可信的。
  
   迄今所见,关于"乌镇"之名的最早记载,是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朱洪《乌镇索靖明王庙碑》的碑文。显然,有唐一代,乌、青两镇尚未分立,镇在宋以前,是为军事而设置的,故唐代乌镇有镇守将军乌赞平李锜叛乱而战死的事迹。宋代,乌镇设监镇衙,以替代唐的镇守将军府,相应地,监镇官替代了镇守将军,乌镇从此进入经济性的江南市镇行列。
  
   乌镇由于地处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石门、桐乡、秀水、吴江、震泽)错壤之地,太平年代,自然百货骈集,战乱频仍的乱世,毁灭性的灾难也少不得首当其冲。明嘉靖三年(1524),镇人陈观记载乌镇盛衰甚详,大致是,乌镇盛于南宋淳熙(1174—1189)、嘉定(1208—1224)年间,这是宋室南渡的直接好处。宋室南渡,士大夫多卜居此地,直接招致了商业经济的繁荣,这也是江南大多数市镇兴盛的一个契机。但到德祐二年(1276),乌镇突然衰落,"德祐丙子岁,公署、酒楼、官店,悉入为民庐。"乌镇在元末再罹兵燹,"民庐寺观书馆举为灰烬矣,其仅存者唯两浮屠之遗迹焉。"明初经修养生息,稍稍恢复了元气,到了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年谷屡登,居民殷福,锐于兴作。"这个时期,乌镇经历一段规模颇不小的开发,"卑者高之,隘者广之,荆棘荒芜素无人居者,亦删刈而结构之。"这次开发的直接结果是,乌镇的镇容得到了巨大改观——寺观巍然焕然,雄视四方,民居鳞次栉比,延接于四栅。这在陈观,是亲眼目睹的。在老土地陈观眼里,这样的镇容镇貌,已经超过了乌镇历史上最繁华的南宋。到了他校正《乌青志》的嘉靖年间,眼见得"负贩之广,封桑之勤,又日盛一日,且士知向学,科贡有人,民知尚义,输赈多室,缙绅士夫摩接街市,民风土俗一变而为富庶礼仪矣。"剔除这位陈先生对他服务的那个皇明时代的过分美言,一个盛极一时的乌镇,后人还是颇可触摸的。
  
   到了清康熙年间,乌镇规模又是一变,"居民殆万家,又为乌程之巨镇……乌镇一区,实为浙西垄断之所,商贾走集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见康熙《乌青文献》卷一,建制)这不是一般的江南市镇所可比拟的。
  
   有清一代,由于乌镇蓬勃的蚕桑业的兴盛,乌镇府城的架势其实早已经具备。十字形的江南巨镇,有着长长的"乡脚",保证了居民的日常开销,可谓民物繁缛,巨丽甲于他镇。根据乾隆《乌青镇志》的记载,"市逵广袤十八里",而这个时期,湖州、嘉兴两大府城,周围仅十二里。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里人卢学溥等修撰的《乌青镇志》刻成,乌镇的疆域,"市逵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同,横半之。"其时,乌镇并设有四大城门,即福昌桥北堍的南昌门——青镇的南门,通杭州;利济桥南堍的澄江门——乌镇之北门,通苏州;永兴桥西堍的朝宗门——青镇的东门,通嘉兴府;通济桥东堍的通霅门——乌镇之西门,通湖州府,俨然通都大邑的气势。与此四门相对应的是,土人直呼乌青镇为南栅北栅东栅西栅,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将分别叙述之。
  
   1950年,原属吴兴县的乌镇划归桐乡,与河东的青镇合并为一镇,定名乌镇。这个乌镇,与历代志书记载的"乌镇",有了新的扩大了的内涵。此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