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老舍的《猫城记》是和《骆驼祥子》并驾齐驱的。并且,老舍先生也是因为《猫城记》几乎拿了诺贝尔文学奖。(说几乎,是因为他已经拿了第一,但是因为他自杀了。)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很不国际化的奖,因为评奖的大师们都是不懂中文的,而中文的小说被翻译到外国而又翻译的很好的少之又少,《猫城记》却是一个例外。《猫城记》被广泛的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就有瑞典文版),并且在各国都很受欢迎,被认为是讽刺小说中的精品。前苏联的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新世纪》发行了老舍的《猫城记》,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发行了70万册。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猫城的钱),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然后就是“哪什么”。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当然,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马列主义和红军是有误解的,他把红军的长征描写成是逃跑和向外国人投降,这是不对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老舍先生自杀的原因,因为江青看了这本书很不满意。江青看了这本书后,大怒:这简直是在污蔑中国,批判!
有人说,在针砭时弊方面,《猫城记》的犀利与深刻甚至不亚于鲁迅的《阿Q正传》,笔尖的锋芒直指民族的软肋。老舍本是有感于“对国事的失望”而写的,却因此显露了不少问题。小说对于黑暗现实固然比之早期作品有较多的批判,同时对革命运动的认识停留在一些表象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老舍对于政治采取旁观以至厌恶、嘲弄的态度,对此起彼伏的各种革命感到麻木、缺少认识。尽管他痛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但对变革这样的现实的革命运动,对又抱有怀疑。他在作品中曾经多次流露过对于革命斗争和革命者的认识,而《猫城记》则是集中地暴露出这一点,他把社会中的革命思潮都等同在一个浅薄的层次,认为不过是国人的三分钟热度罢了。小说发表后不久,老舍就公开表示:“《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它毫不留情面地显出我有块多么平凡的脑子。”
但是中国总需要、也总有敢于怀疑正统、敢于对专制文化进行批判的人。在一个宽容的社会,文化批判本是知识分子的一项日常工作,但在专制的社会,文化批判却使其成为英雄。英雄很少,寥若晨星。鲁迅是这种文化批判的英雄,老舍的《猫城记》似乎就差了半步,差在对政治的理解力。返回头来,他又觉得自己不够深刻,诚惶诚恐的作了检讨。
《猫城记》在国内不怎么吃的开,因为好像真的是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似的,加之文中的理性不足、感性有余,都难以让国人接受,结果连老舍自己也厌恶起这本小说来。1989年动乱时期,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带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华,三位著名作家随同访问,外事方面安排由当时的作协负责人冯牧出面,请这几位作家吃涮羊肉。席间他们说起老舍的《猫城记》,1971年由在座的谢曼诺夫翻译,印了10万册,全部售出。他们说《猫城记》所揭露的是人性丑恶的一面,是人类社会的通病,具有世界普遍意义,所以在苏联受到欢迎是必然的。毁誉参半,虽然离英雄只半步之遥,这之后老舍再也没有迈出去。他选择了别的道路,选择在篇幅漫长的下层人民生活中铺陈他的批判和怜悯,激扬的情感被稀释在浓重的写作特色中。
尽管如此,在通读这部小说后仍可发现它的叙事背景、语言风格都与作者其它作品有着较大的不同,造成此种结果是由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进行了一些全新的尝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认知。
一、科幻背景的构筑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从主人公观察火星猫人体表特征、居住环境,到体会火星猫人国气候特征,无不遵循自然科学规律。需要指出,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因此可以说整篇小说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这点即是与我国传统神话志异类小说中设置的虚拟世界最大的不同之处。
故事初期曾经交待“猫国的节气只有两个,上半年是静季,没风。下半年是动季,有风也有雨。”后文则多次描绘风雨交加的场景,尤其在客居公使史太太家时狼狈遭遇的那场打着红色闪电的暴雨。这些虽然并非是火星上真实的气候特点,但符合科幻小说的一大特征――遵循内定逻辑。
同理。主人公最初被猫人捕获,漂泊在河中时观察到“上面是那银灰的天;下面是条温腻深灰的河,一点声音也没有,可是流得很快;中间是我与一只小船顺流而下。”后来获得自由,在习惯早晨洗澡时,又观察到“日出以前的景色是极静美的,灰空中还没有雾气,一些大星还能看得见,四处没有一点声音,除了沙上的流水有些微响。”这些提及环境的细微之处,始终注意保持着一致性和连贯性。
当主人公在猫国都城帮助猫人朋友大蝎晚上看护迷叶时,终于遇到了两位能够代表火星理智生命的外国人,他们说道“我们久想和别的星球交通,可是总没有办法。我们太荣幸了!遇见地球上的人!”之后又有这样的描写“两个一同立起来,似乎对我表示敬意。……他们又坐下了,问了我许多关于地球上的事。”作者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巧妙地展示了不同文明生命当面遭遇的情形,解除了读者的一大疑虑。这正是科幻小说中常用的模糊处理手法。
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世界范围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规范,但从包含以科学为依据的幻想成分的小说这一约定俗成概念来理解,“无论从创意、情节布局上讲,还是从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价值上说,《猫城记》都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传统观点将科幻小说分为硬、软两大类别。前者的作品往往重视科学依据,利用已知科技在故事中逐层描绘假想科技,以法国的凡尔纳为代表。后者的作品往往首先假定一个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社会科学幻想,以英国的威尔斯为代表。老舍先生在谈创作此文时,提及到了赫兹·威尔斯的《月亮上的第一个人》,我们可以理解成此文受到了这位英国软科幻派鼻祖作家的启发。像对威尔斯创作有着较高评价的英国学者一样,我国学者也有人提出过类似意见,《猫城记》“虽然和作者本人的其他作品在艺术性上无法相比,但能够将‘盲动’、‘顺从’、‘灵魂衰亡’、‘民族意识堕落’以及‘革命’‘反革命’等如此众多的社会道德和心理主题融会在一部11万字的科幻文学中反映出来,如此深厚的功力也只有老舍这样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的文学大师才能具备。”
二、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
众所周知,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
在主人公刚刚接触猫人社会历史时,就了解到“政府下了令:禁止再吃迷叶。第一天下令午时,皇后瘾得打了皇帝三个嘴巴子,皇帝也瘾得直落泪。当天下午又下了令:定迷叶为国食。在猫史上没有比这再光荣再仁慈的……抢案太多了,于是政府又下了最合人道的命令:抢迷叶吃者无罪。这三百年来是抢劫的时代;并不是坏事,抢劫是最足以表现个人自由的,而自由又是猫人有史以来的最高理想。”我们可以分析出事件的前后经过,想起来实在是一部无比荒唐的闹剧,而这恰恰是近代中国政府出尔反尔,利令智昏的真实写照,在表面轻松生动的言语背后,蕴藏着一个理智旁观者的无比的辛酸。
作为本应担负严肃保卫职责的军兵,作者也有独特的交待“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离近了迷林,他们便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习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作不负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猫人本来可以走得很快,但是猫人当了兵便不会快走了,因为上阵时快走是自找速死,所以猫兵们全是以稳慢见长,慢慢的上阵,遇见敌人的时候再快快的——后退。”这些举动明显地违背常规,但作者又用仔细的语言试图将不合理合理化,形成了印象反差的喜剧效果,令我们忍俊不禁。在笑的背后,我们不难联想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那些国民党军阀混战中士兵们的蛮横与懦弱。
当主人公到达猫国都城后,发现成漩涡般的人潮在两大片空地上混乱挤动,心中生出这样的解释“城里为什么只有一列建筑是有道理的……让路,在猫人看,是最可耻的事;靠一边走是与猫人爱自由的精神相背的;这样,设若一条街的两面都是房,人们只好永远挤住,不把房子挤到一列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房子往长里一直地盖,把街道改成无限宽;虽然这样还免不了拥挤,可是到底不会再出人命;挤出十里,再挤回十里,不过是多走一些路,并没有大的危险;猫人的见解有时候是及人道的;况且挤着走,不见得一定不舒服,被大家把脚挤起来,分明便是做了不花钱的车。”此处刻意雕琢的逻辑错误和作者对骇人听闻所采取的浪漫态度营造了一种喜剧氛围。这般滑稽的见闻与夸张的解释也并非仅仅为了博得读者的一笑。应该看到,它们深刻揭露了旧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国民愚蠢的自我精神安慰。
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潸然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
在诸如此类的种种幽默语言运用后,作者自称此文在手法方面“舍去了我较有把握的幽默”,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作家形成了一支哲学态度和艺术手法炯然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其文艺观“象征了愤怒与悲痛交织的复杂感受,表现了意欲抨击时弊而又无能为力的绝望心情。” 《猫城记》的写作动机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作者提到“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的种种失败,是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
《猫城记》仿佛一面光怪陆离的哈哈镜,用着并不十分鲜明的幽默语言淋漓尽职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最早尝试。
三、象征讽刺的妙用
在小说中,幽默往往与讽刺并存,《猫城记》亦不例外。除了前文提到的笼统意义上的几点讽刺外,小说还用象征手法鲜明地映射着一些讽刺对象。
猫人社会,这个虚拟的火星国家,映射着千疮百孔迟早要灭亡的旧中国社会。
迷叶,贯穿着全文始终。这个使猫人须臾不得离开的粮食替代品,发挥了巨大的毒害作用,是猫人社会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作为药物能医好个人却治死了国家,正是残害我们国人一个多世纪的鸦片的缩影。
大蝎之父,这个妄自尊大、处处迂腐的老猫人,代表着中国封建顽固的残余势力。
大蝎,与主人公接触最多的猫人,集各种复杂性格于一身。代表着对外国人献媚,对老百姓压榨,由封建势力蜕变而成的官僚统治阶级。
大蝎之子小蝎,这个受过外国教育,但仍然继承着先辈迷茫的年轻猫人,代表着持悲观革命态度的资产阶级势力。
大鹰,小蝎的好朋友,主人公眼里唯一值得尊重的猫人。他拒绝迷叶,为了国家利益甘愿牺牲个人。代表着作者所认同的英雄志士,虽然没有讽刺的态度,但从其杀身成仁后的境遇来看,也并非作者理想的人物。
大家夫斯基,猫国的一种“哄”(政党),主张除了农工猫人全部杀掉,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工做,人人为人人。明显地,这些映射着当时社会上那些打着马克思旗号的伪共产主义者,这也反应了作者对主义之争的一种误解。
文章中还有不少令人看后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句子“无论如何,衅不应由我开。”“不光明把人捉住,然后不看人家的举动如何,总得给人家一种极残酷的肉体上的虐待。”等等。它们也鲜明地映射着旧中国时期很多政治的腐败、丑恶。
这些象征讽刺的内容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隐藏在全篇之中,也为此文摆脱无聊小说的评价提供了有力证据,因为“纯虚构的《猫城记》也可隐约看到它与现实社会的对应关系。”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小说作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总体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浪漫文人写出的闲情逸致小说,一是务实作家创作的现实斗争小说。《猫城记》作为兼有“浪漫气质和科幻色彩的讽刺幽默小说”实属不易,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另外这部作品在思想价值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它代表着老舍性格中的另一面:一个决无幽默,不再宽容的一面;一个忧心如焚,愤世嫉俗的一面;一个具攻击性,不怕触犯众怒的一面。”对于老舍先生这部所谓的失败作品,我们有理由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与评价。
相关阅读: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z/xiandai/xd_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