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本是一个节气。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是第五个,原意只是一个时间提示。“清明节”则是唐代以后被赋予了人文意义的时间仪式。唐代清明由“气”转“节”,成为一个风行全国的民俗节日,历千百年而不衰。
清明期间嘉兴地区有哪些民俗活动呢?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的海盐骚子文书《田家乐十二月花名》中的一段唱词: k3 Q+ T# h- t, N) z
三月桃花是清明,桃红柳绿过三春。
做是清明团子,家家祭扫祖坟。7 A; P. T. J" z5 s4 W3 A) y0 n- A4 ~
家仙马鸣蚕室,保佑蚕扒茂盛。$ M, R I( `9 x
吃是草头团子,男女约是游春。
邀仔婶婶大妈,入庙烧香诚心。( ]6 l( U: k3 i7 h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从中可知清明期间我们这里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做草头团子、祭扫祖坟、游春、烧香祀神。
草头团子就是青团子。“草头”是一种菊科类草本植物艾草的俗称,具有食药两用价值。人们采来草头,洗净、水焯、捣烂后与糯米粉糅合,揉搓成团,内包豆沙、咸菜、笋菜、猪肉等馅,蒸熟后色青有光泽,故又称青团子。入口糯而味美,且能滋阳气。今仅有少量自做,大都由商家市售。
祭扫祖坟,俗称上坟、扫墓。清明节前后,海盐每户人家都要到祖宗或亲人坟前祭祀,供上草头团子、鱼肉、水果糕点等祭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并在坟头加土、除草、种植松柏或万年青等。青团子和植物象征常青常绿,寄寓祖宗、亲人保佑后代发达昌盛。诚如丰子恺先生在散文《清明》中所说:“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是“借墓游春”。今仍有此俗,但因殡葬改变而略有变化,集体祭悼革命先烈渐成时尚。
游春亦称踏青。春意盎然之时恰逢农闲,海盐的男女老少纷纷相约前往南北湖、杭州、苏州等地。少者是春情萌动,趁机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老者名谓烧香拜佛,实则“借佛游春景”。农村有句俗话:“清明一块肉,吃是落地狱”,其意是清明前后还可玩个够,之后就是春耕、蚕事大忙季节,没机会玩了。3 s6 ?5 J8 J2 {# u5 Q. l3 w
嘉兴蚕乡历来就有烧蚕香的习俗,清明节前后进入高潮。蚕娘们头插蚕花(用红纸剪扎的纸花),身背黄布袋,成群结队,或步行或乘手摇船到舟山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及当地有名的寺庙烧香拜佛,途中顺便游山玩水赏景。返家后把蚕花、蜡烛等放在蚕室内,饲蚕开始后点燃焚化,以祈蚕神(俗称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等)保佑养蚕顺利、蚕业丰收。此俗仍流行,但已无步行和手摇船,大都集体乘包车出行。; F9 e c/ C9 X
今年初,国务院增设清明节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慎终追远,在和煦的春风中拥抱自然、享受这春天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