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伍尔芙称他为小说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 ,《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主要作品。《德伯家的苔丝》(1891年)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悲惨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碰壁。当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地主少爷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因此她备受周围人们的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到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克莱一反往常的态度,遗弃了苔丝,使她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做着非常沉重的活计。后来父亲死去,一家人沦落街头,纨绔子弟亚雷又来纠缠她,她不得已而又迁就了他。克莱在巴西经营事业失败后突然归来,苔丝悔恨交加,杀死亚雷,和克莱逃到森林过了5天的幸福生活,第6天早晨被捕,被法庭判处死刑。
作者通过描写苔丝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工业文明侵入农村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苔丝所受的种种压迫是农民所处苦境的写照。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使她陷入绝境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偏见。代表这种偏见的克莱对她的遗弃,使她精神上遭到沉重的打击,是造成她的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少女的生命被慢慢地、但确确实实地毁了,不是她的敌人,而是被那些自称爱他的人,这是怎样的爱,何以摧毁自己所爱的人啊?当时感慨万分。如今重读《苔丝》,我同样为主人公的命运而不平,为那些心灵深处藏着虚伪的人感到悲伤,但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苔丝这样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少女,最终却作为被害者被送上了绞架。或许是命运的摆弄吧,也可能是人们的不公……。
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由命运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是吗?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所以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就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她不得不委身亚雷。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
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同样是紧密相连的。恰恰是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为我们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
苔丝也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玑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 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苔丝的悲剧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
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当她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寄予了哈代对苔丝深厚的同情,作者认为她是无罪的,是个受难者。他赋予苔丝一切美好的品质,勤劳勇敢又富于反抗性,她坚持自食其力的尊严,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道德。她不慕虚荣,不希罕贵族出身的祖先。她对克莱的爱是真诚的,她不是觊觎他的财产,而是想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爱的奴隶”。她也有旧时代的弱点,旧的道德观在她身上还有影响,她既认为自己的失身是无辜的,又觉得自己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既有反抗命运的一面,又有听天由命的一面,因而有时不免陷入自悲自叹。从那个多嘴的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的家族是古老骑士世家的嫡传子孙时,她的悲剧开始发生,所以她要背负没有为她带来任何益处的姓氏——德伯。
《无名的裘德》(1895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主要是写青年石匠裘德一生的遭遇。主人公是个孤儿,但是自幼聪明,学习优秀,他一心希望入大学,将来做一个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蔑视这个出身低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所以他始终只能做个籍籍无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了谋生,他当了一名石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表妹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但是俩人的情投意合却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道德教条,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爱人离去,孩子惨死,他自己也在孤独中死去。裘德一生的遭遇,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于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的扼杀。而他的爱情悲剧则批判了社会的陈规陋习对于人的自由的束缚。
哈代的小说都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他的小说主人公往往都是仁爱的象征。苔丝和裘德,虽然一个是农业工人,一个是石匠,但都是他的“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苔丝虽被克莱遗弃,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但她宽恕了克莱的行动,默默地等候着他的归来。裘德虽然对社会提出强烈的控诉,但他一心希望用仁爱的思想去改造社会,只是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理想无法实现。
哈代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观色彩。人的悲剧都是冥冥中由神的意志安排,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和反抗终归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他的小说在情节和结构的安排上也反映出宿命论的观点,导致主人公悲剧的每一个步骤,都被写成是不可避免的事件。他甚至用神秘的预兆、诅咒等手法来渲染悲剧的必然性。
维多利亚王朝,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使很多英国人引以自豪的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却有许多有悖人情常理的陈规陋习。诸如崇沿繁文溽礼,提倡虚假道德。一个小说家,面对上流社会道貌岸然的衮衮诸公,竟然出示失身女人为小说的主角,而且竟敢公然断言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何等大逆不道!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的道们,于是挺身而出,指斥哈代亵渎神圣,为文无行。四年以后作者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一个主教竟采取了中罗马宗教处决布诺的招(将它据说还有哈代的其他小说)投入火中。就连哈代的夫人也因《裘德》“不洁净”而嫌恶其夫,从此扩大了他们夫妇之间的间隙。《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受到攻击也是促使这位杰出的小说家辍笔小说改从诗作的原因;但即使是在当时,一般读者和批评界对《苔丝》(还有《裘德》)的褒扬,也不弱于对它贬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