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歌德长诗《列那狐》改编的《狐狸列那》表现中世纪动物王国的宫廷斗争,以狐狸列那为主和狗熊勃伦、老狼伊桑格兰之间的斗争为主要线索,列那终于解脱了封建王国统治,争得了自由。
《狐狸列那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动物故事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论成人和儿童,都会被这些故事中逼真的兽国情景和狐狸列那的狡诈奸滑所吸引住。作者把各种动物描写得鲜明生动,各有个性;而这些动物的个性,又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各种人物的性格。作者借着飞鸟、野兽相互关系的描写,充分揭露了专制的君主、横暴的贵族、卑鄙的教士等的丑恶面目,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而惹事生非、闹得鸡犬不宁的乱臣贼子,是只狡黠的狐狸。这列那狐既可爱亦可恼,他自恃聪敏,喜欢略施小计,免不了欺凌弱小,不过也敢于对付强敌,但他也有失算的时候,如遇到比他还机敏的猫伯伯便眼睁睁吃了亏。书中所写,飞禽走兽皆有人情,狐狼兔羊亦通世故。故事出于兽域,情形不异人间。按列那狐故事,最初流传于十二三世纪的法国民间;所以这个动物世界,多少带点当时中世纪人间社会的写照,于今亦有现实的意义。
有关狐狸列那的故事,在法国家喻户晓。其被人熟知的程度,打个不很确切的比喻,犹如中国儿童熟悉齐天大圣孙悟空。狐狸,它的形象以及由它引起的联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俗文化中,尽管有不少例外,却往往同女妖和狡诈、风骚、害人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甚至干脆称之为“狐媚”。在法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却多半是男性形象。从诡计多端、巧言令色等性格特征看,中法文化对狐狸的认识几乎一样;但法国的狐狸还有一个特点:幽默、乐观、从不屈服,特别是不畏强暴,富有反抗精神。列那跟他的“舅舅”大狼依桑格兰之间曲曲折折的斗争,最能反映这些特点:他们在地上斗个没完,有时还要借助“天堂”来捉弄对方一番。
这种特点,同列那故事的形成时期有关。这是一部民间集体创作。一般认为,列那故事产生于十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在那些时代,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冒尖,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则千方百计地对他们加以打击压制。前者的愿望、意志、力量、情趣,在数百年的抗争中,不断寻求表现形式,而狐狸列那,以他的智慧、多疑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当然被首选上了;不幸的是大狼依桑格兰,他的强壮、残忍和贪婪,启发人们将封建领主和贵族王公的专横跋扈以及愚昧无耻等特点,全都安在他的头上。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力量的较量远非那么简单,但在故事中,列那总是笑在最后的胜者,这是不容置疑的。
虽然讲的是动物,法国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法兰西民间文化的智慧、幽默和讽刺性,在列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它在曲折情节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寓意,至今仍能发人深思。由此也不难理解,人们不想让列那死,列那也永远不会死,他始终活着。
列那故事也是一系列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的合集。那些无名的民间创作大师,他们观察动物世界的细腻真切以及将其形诸笔墨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森林、河流、庄园、草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动物们个个都性格鲜明,活龙活现。当这些性格特征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丑恶行为的鞭笞结合起来时,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量,是任何一个认真读过作品的小朋友终生难忘的。
列那是一只狡黠的狐狸,在动物王国里他还是一个男爵。这家伙到底是好是坏?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清楚。他有时可能还算是个有些正义感的家伙。近10个世纪过去了,狐狸列那的故事仍能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愉悦,甚至能让大人,品味出童话背后的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