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硖石镇西河街17号为诗人徐志摩祖居。徐志摩(1897—1931),名章(婶),字志摩,小字又申。徐氏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历来对他褒贬不一。徐氏一族,系出海盐花巷里,明正德年问迁居硖石,世代以经商兴家。至徐申如(徐志摩父),在镇上有丝行、酱园、钱庄等,并创办硖石电灯厂。这所大宅前临街市,有门厅堂楼四进,约建于清嘉道年间。大宅旧有慎思堂,“四开柱”、“金漆金光”,亦兼作货栈。1897年1月15日晨,徐志摩诞生于此宅第四进北厢楼。诗人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少年,第一进北厢房即为当时读书处。这里的居民,都知道徐志摩,知道是个大诗人,有的并能说出“新月派诗人”。
硖石镇干河街40号,向来被看作是诗人徐志摩的故居。当时志摩深爱此楼,称之为“香巢”。 这幢西式两层楼建于1926年秋,共20余间,有冷热水管、电灯、浴室。楼下的深黄印花地砖,是当年从德国进口的。1922年3月、徐氏与原配夫人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4年后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诗人的“婚变”,当时在内不为老父所容,在外不为一般社会舆论所谅。他于是萌生“归隐”之念,于1926年11月16日偕新婚的陆小曼返回故乡,打算在这里度过隐居著书的生涯。但不足一个月,军阀的争战击毁了诗人月下伴美的隐士梦,仓促走避沪上。新居终未能挽住这位中国济慈的诗笔,徒然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遐想。
1926年7月,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新屋更须月许方可落成,已决定安置冷热水管。楼上下房共二十余间,有浴室二。我等已派定东屋,背连浴室,甚符理想。新屋共安电灯八十六,电料我自去选定……眉眉爱光,新床左右,尤不可无点缀也……惜我爱卿不在,否则即可相偕着手布置矣,岂不美妙。楼后有屋顶露台,远瞰东西山景,颇亦不恶。不料辗转结果,我父乃为我眉营此香巢,无此固无以寓娇燕,言念不禁莞尔。”
岁月沧桑,“香巢”开始颓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地方政府出资按原貌将其修复,并对外开放。踏进志摩的故居,一股浓得化不开的诗意扑面而至。启功先生重书徐氏之“安雅堂”匾悬在底楼正厅。两边的展厅里分别展示着志摩的诗稿、文稿、信件和照片,从这些泛黄的纸片上我们可以细细吟读志摩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华章。楼上东侧是志摩与小曼的新房以及被志摩称之为“眉轩”的书房。志摩、小曼的新房内有粉红色西式家具和铜制眠床,还有西式壁炉和梳妆台,简洁明净,透出一股浓烈和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眉轩”内放着藤椅、书桌,志摩可以在这儿静心地写作。
登上后楼,“清远楼”匾额赫然入目,这是志摩邀友聚谈之所在。“清远楼”三字乃志摩特求好友刘海粟向康有为索题的。楼顶有露台,站在露台可以眺望硖石东、西两山。
1926年初冬,就是在这儿,志摩与他的最爱一起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起爬东山智标塔,一起去俞桥赏红叶,一起上紫微山看风景,一起到后院的小井里打水,一起在露台上看星星,一起在书房里吟诗作画,江南水乡的柔美清纯,让他们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过了一把神仙也羡慕的快活日子。
志摩短暂而浪漫的一生,恰似一轮新月银光泻地,给诗坛抹上了一层清澈亮丽的光彩,他那至真、至美、至爱的诗篇,直到如今人们仍难于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