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悟。
阿城就是这样的绝世高人。
《棋王》很震撼,文字有种不同的气韵,语气和句式都极其筋道、素净纯粹,完全是白描,很少斧凿痕,情节也是一路下来,波澜不惊的好像没啥弯弯绕,但是有力。
大巧若拙大约就是这个样子了。
阿城真是活成精了,乃是“人中之龙”,极灵的一个人。他的希奇在于贯通中西,食古即化。许多老派的知识分子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可以全息地了解世事人情、通晓常识、分析历史时事。
阿城在北京以北的一个村庄自己做设计盖了所房子。做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作美术,能做电影美工;自己织布;在美国呆了20多年,画画、组装老爷车、教钢琴、什么都干过。在CCTV10《人物》栏目做总策划,还做编剧。是真名士自风流,阿城是真名士,但是让他独特的不仅仅是腹有诗书,是他的非凡才情、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的超脱执着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哲学。
阿城、黄永玉等等这些散发着魏晋名士气韵的大家,在体制和主流的缝隙里游走,俯仰探求,随意去留,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活得那样优雅、尽兴。叹止,仰止。
而文革以后这样的人少了或哑了。起初是政治的原因时代的病:人被不合理得压制了,却也任命了,渐渐反倒觉得合理。不如猫狗,被踩到尾巴还会叫唤,许多人早已学会隐忍,失去叫喊的本能。尤其是那些卖文为生者,书写了太多合理,连揭示的勇气都没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这样的能力,写出的文字也只是粉饰太平,无足轻重。
文革以来的遭遇,培养名士的土壤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清人张潮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境界,这年月已少有人能够做到。
《棋王》一经发表,便以作者独特的美学感知,人生体验和创作风格而震动文坛。小说名为“棋王”,作者确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个“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不由你不爱读。
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
阿城的语言是朴素干净的,小说的情节也简单,只说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在插队的列车上,“我”与棋呆子王一生的相识;第二件是到了农场之后,王一生与队里高手脚卵倪斌下棋;第三件是王一生的一场九盘盲棋大赛,成就棋王之名。
这篇小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真挚美好。比如王一生对“我”说,他家里很穷,他的妈妈只惦着下棋不是饭碗,临死前说:“这一条街都说你棋下得好,妈信。可妈在棋上疼不了你……等你初中念完了就挣钱,家里就靠你了。妈要走了,一辈子也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刷把,磨了一副棋。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
又比如倪斌的可爱。一边在农场里一群小人家子弟中讲求他名门之后的高雅(说是倪云林之后),待人却是一片赤诚。王一生赢了他的棋,他一高兴,将所存的麦乳精、挂面拿出来请客。为了让王一生能参加上地区比赛,把家传的明朝乌木棋也拿出来送礼。
“我”、“画家”都是差不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平平写起,淡淡地不觉 便写到了人生中情之极致。
那是一个看不到太多希望的年代,精神和肠胃都极端饥饿的年代,人们有的只是善良与真诚,却仍然崇尚着每一点文化留下的痕迹,于是有在边幕上看宣传队演出也看得脸时阴时晴的观众,也有上千人围观一场棋。
现在看,《棋王》根本是部武侠小说,是道家的侠,王一生以一敌众人的气概,直如独孤求败,挑战自己。比如:不久,脚卵抬起头,看着王一生说:“天下是你的。”抽出 一支烟给王一生,又说:“你的棋是跟谁学的?”王一生也看着脚卵,说:“跟天下人。 ”脚卵说:“蛮好,蛮好,你的棋蛮好。” 这里两个“看着”让人看着十分有趣。可见高手对垒,惺惺相惜,也不一定非要象古龙小 说,得拚眼神和杀气方才表现得出。 最后一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千人围观,是另一出现实中的乔峰独闯聚贤庄,虽万千人吾往矣。
然而,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又瘦又弱的王一生,不是什么英雄,一插队支青,蚁民耳。
录一段《棋王》结尾的文字。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阿城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而那种旺盛的精神元气犹自焕发光彩,照亮沉默的夜行人。
阿城是少数派,他自己明白,文字明白,说的道理也明白。王朔认为只有阿城和崔健弄出来的东西才是断根的有道理。阿城文笔才情为人瞩目是符合民愿的。陈丹青和他差不多。陈丹青说过,不是我的文章好,是如今写好文章的人少了。而陈还有句话没说——像他和阿城这样好中之好的人更少了,稀罕,他才有了傲视群儒的本钱。
说回到阿城的文章。他继承了老子的写作态度,世俗笔法,笔记载思。许多大的想法打碎了,成为阳光清风底下的水面,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