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嘉兴历史上的阿拉伯人

发布:2008/12/2 16:13:26   点击:7967

      嘉兴地处浙江北部,是我国东南沿海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左苏右杭,负江控海”,早在宋元时期就和海外阿拉伯人有过密切的交往。

      在宋朝,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先后在东南沿海设立6个市舶司,分别为广州、泉州、扬州、杭州、宁波、秀州(今嘉兴)。市舶司是古时专管外贸的机构,职责是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及管理外商。嘉兴的市舶司设在澉浦,“每岁招集舶于善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航”。当时澉浦沿海停舶着许多中外船只,一片繁忙景象。元代,乍浦也设立市舶司。中外商人的物资很多,摆放堆集在澉浦、乍浦的沿岸,平湖广陈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集市,并演变成村落、市镇。与嘉兴往来的有高丽人、日本人,还有阿拉伯人。合八失和马合谋便的,在嘉兴澉浦、杨家等港都有船舶,被推荐为管领海道遭运的大官。元代阿拉伯人已在嘉兴定居。有个叫溥博的,他曾祖哲立理于元初迁西北,祖父道吾任同知温州路总管府事,父亲名刺哲,兄名道刺沙。宋濂《西域浦氏定姓碑文》记载:浦博,即浦仲渊,“占籍嘉兴,卜魏塘镇居下焉”。这些远涉重洋来华的阿拉伯人,初来乍到,异姓异服,通过和汉族、维吾尔族等通婚,逐渐带入中华社会中去,名字变,服装变,从原来的侨民变成了居民。他们的后代成为新生民族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元朝,人分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阿拉伯人属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但高于汉人和南人。当时在嘉兴担任官职的不少,如:嘉兴县达鲁花赤(元代地方行政长官官名)舍刺甫丁,朝列大夫;嘉兴路总管府治中马合马;承德郎、嘉兴路总管府判官小云失海牙;嘉兴县丞札刺里丁;同知死伯都刺、法忽鲁丁等等。阿拉伯人的后代赡思,1337年任金浙西肃政廉访司事。他体恤民情,曾亲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田赋和差役的竞达2700人之多,于是向朝廷奏议说,应将他们遣返乡里,“均供田赋”。朝廷按他的意见著文为令,从而收到了“少宽民力”的社会效果。元时尚属于嘉路管辖的松江,也活跃着不少阿拉伯人。松江县有一位达鲁花赤叫纳速拉丁,其墓碑现存松江清真寺。据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考证,松江清真寺的窑殿系元代建造。无梁殿结构,半圆拱券顶,用十字脊,出搪迭涩,颇具阿拉伯建筑特色。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嘉兴清真寺创建。大殿梁架上及屋脊五方雕砖,镌刻着精美的阿拉伯文《古兰经》章节。这些都是古代阿拉伯人来禾,和我市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古代阿拉伯人把香料、宝石、药材等带来中国,据陶宗仪著《辍耕录》记载,仅回回石头就有5类19种。他们把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带回阿拉伯世界。古代嘉兴人也到过阿拉伯。据光绪《嘉兴府志·嘉兴列传》称,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杨枢就两次去西洋。第一次是元大德五年,次年他又护送外国使节西还,到了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霍尔木兹海峡沿岸,现在除伊朗外,有巴林、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等国。杨枢在西洋居住4年多,后因身体患病才归国。第二次西洋之行往来竟达5年之久。杨枢归国后官升海运千户。

     古代阿拉伯人在华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有的竟成了精通中国文化的“回儒”。如元代亦不刺金之子、嘉兴儒学教授、诗人买间,从小就能博览经史,遗留的诗不多,其中《雪》曰:“朔风吹破屋、曙雪下缤坛。六合诨清气,千山尽白云。老蛟深闭蛰,独雁远呼群。想象西湖路,梅花瘦几分。”嘉兴一带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给古代阿拉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或作诗诵之,或留连忘返,留居下来。著名元代诗词家萨都拉,系阿拉伯答失蛮氏,晚年长居杭州,也来嘉兴,其诗《过嘉兴》颇具乡土气息,民歌色调,在山水诗中显得清新。诗曰:“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浆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

     有一位叫沐仲易的元曲家,工于诗,尤精书法,乐府阴语皆能察其妙,元末他见元室衰微,事不可为,便弃官携家避居松江。还有一位元曲家阿里西瑛,原名木八刺,善作曲,晚年在松江九峰间12年,称居室为“懒云窝”,并作《殿前欢》咏之。许多著名散曲家如贯云石、乔吉、卫立中、吴西逸等皆有和曲。贯云石,号酸斋,元功臣阿里海涯之孙,其父贯只哥,后辈即以贯为姓。云石生而神采秀异,臂力过人,吐辞为文,出入意表。就是这位贯云石,使南北曲合套,发展成了古代中国中的戏曲声腔——海盐腔。该腔始于嘉兴海盐,流传于元明,传播广泛,影响久远,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多次记载海盐子弟演唱。江浙等处儒学提举马合谟篆刻工艺高超,元代《海宁州安民碑》即出其手。而元代至元五年《重修嘉兴路总管府治纪》是另一位阿拉伯人马合谋篆刻的,二碑现分别存放在海宁博物馆和嘉兴揽秀园。

      古代阿拉伯人为嘉兴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王朝实行海禁,同时,阿拉伯帝国趋向衰弱,海运大权旁落,中阿海上联系中断。20世纪末,中华大地盛行改革开放,嘉禾大地又现阿拉伯人的身影,他们有的经商办厂,有的参加学习培训,更多的是旅游。嘉兴人也有到阿拉伯诸国经商打工的,1986年以来,已有9名嘉兴穆斯林去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