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子歌》是晋代时流传在嘉兴的民歌。诗前序言中说:“晋乐苑(音乐机构)嘉兴人养鸭儿,鸭儿既死,因有此歌。” T9 N! `' S8 z9 Z0 B. k7 i# E+ _
阿子复阿子,念汝好颜容。风流世稀有,窈窕无人双。: t: Y" Z( i1 j' F4 _
" W& Z/ {, o* [
春月故鸭啼,独雄颠倒落。工知悦弦死,故来相寻博。, M; `% S/ H6 P6 d
; X4 N9 `7 l l1 `8 h5 d8 `
野田草欲尽,东流水又暴。念我双飞凫,饥渴常不饱。1 ^/ Y0 M4 o T' k
“阿子歌”是晋代乐歌,原是晋穆帝死后,太后哭唱其子,后流传。此诗的作者是一个音乐机构的人,将鸭子比作自己儿子,可见对鸭子的感情。第一首将鸭比美女,赞美自己所养鸭子长得漂亮。第二首写老鸭(故鸭)鸣叫,雄鸭独自乱跑,主人正在执弦奏乐,听到后知道鸭子出事,便来寻找。第三首写鸭子的艰难生活,野田草尽,河水急流,无处觅食,饥渴难饱。这里似乎又在写人的遭遇。从诗的内容看,主人与鸭子之间有着生死与共的遭遇和感情。这是因为,嘉兴一带是水乡,自古以来,这里的百姓就充分利用水道河面种植养殖。养鸭和种菱,成为人们养家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嘉兴平原两道独特的风景线。
宋代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名句的福建诗人叶绍翁经过嘉兴,写了一首《嘉兴界》:
平野无山尽见天, Y# q) n7 S. h r4 l
九分芦苇一分烟。: `: d6 V' z0 W, q. R. i
5 ?) \1 r1 G" b* h8 F
悠悠绿水分枝巷,* {2 L" r: n0 Y! \+ }0 P/ }
% ~9 o9 i# r9 s. w9 G8 `
撑出南郊放鸭船。9 w, |' ^+ t$ d, M1 \/ M
叶绍翁作为路过嘉兴的外地人,应该是从运河中经过的,他首先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两岸芦苇茂盛的运河,芦苇根系发达,有保护河岸堤畔的作用,所以过去河边多种芦苇。接着他看到的是运河两边多支流小港,形成密密麻麻的运河水系网络,而百姓则利用它养鸭,驾着小舟,驱赶着鸭群在河港中觅食。
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也写道:
樯燕樯鸟绕楫师,
树头树底挽船丝。* Q7 M4 A g& A* U. b( E5 l0 y/ E
村边处处围桑叶,% K6 D1 B6 S4 `0 p* H2 \, c; p
$ x+ F, V" V% P4 V/ e& m
水上家家养鸭儿。6 m2 }- {" L9 {7 k
“樯”,船上挂帆的桅杆;“楫师”,摇船操舟之人;“船丝”,系船的缆绳。首两句写在嘉兴平原上,到处可见河道,随处可见各种船只,水鸟、燕子围着桅杆船前船后飞,船家随意地在树上系上船缆,任意地停舟憩息,河两岸的村庄则到处可见碧绿的桑叶,河面上则家家养着鸭儿,这里的百姓充分利用着运河水系带来的特有地理环境,开发利用,养家度日。* w2 |* e4 t& ?
养鸭的经济价值很大,古代嘉兴人甚至连未孵化出的小鸭也能做成一道佳肴,名之曰“鸭馄饨”(又称“喜蛋”)。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有《听航船歌十首》,写从海盐塘来嘉兴的一路境况。其中一首写道:
南姚村打北姚村," ?9 w5 L" a3 J/ U9 ^7 U
; T, [& F, e/ i( I5 |& N
鬼哭谁怜枉死魂。 L9 E# ?0 r) \
争似艄公留口吃,$ K4 Q5 F+ S! U* U' n ?
2 a. g i' j: A6 J; b6 ^! z/ p
秀州城外鸭馄饨。
作者在诗下自注:“秀之南门至海盐县,古塘八十里,人人带刀雠劫。十二年间,私杀官诛,骸骨如丘。”宋末元初,嘉兴一带兵荒马乱,船家和旅客一路惊魂未定,所以一到嘉兴,庆幸平安,先在城外吃一顿“鸭馄饨”。
朱彝尊则写下《五言赋鸭馄饨》一诗,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诗歌首先总述嘉兴利用水面养鸭子的历史:
禾俗养鸭儿,乐府歌阿子。) {: q3 x* z# [/ A
$ O7 \$ m- e" p" U8 v0 k/ V
一雄挟五雌,累百唼长水。
然后写“鸭馄饨”的由来:春天孵化小鸭,需要用火烤暖,而当“方春壳将出”时,“半体形已呈”,但由于在孵化时火温掌握不好等原因,未出壳的鸭子“忽焉混沌死”,这在“他邦尽弃掷”,而在嘉兴却“吾党独见喜”(故乡人称之为“喜蛋”),利用它来做成美味佳肴。接下去详细介绍烹烧过程,又提到当年方回“秀州城外鸭馄饨”的典故。诗歌的最后写诗人用“鸭馄饨”招待客人,其中一位客人是安徽桐城诗人方世举。此物虽然“物微爱憎殊,留宾姑舍是”,而二位客人“二子下箸贪,谓足胜羊豕”,认为味道胜过了猪羊肉。
“鸭馄饨”这一菜肴一直流传至今,不少人仍然喜爱。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食欲旺盛,有人戏谓“什么东西都敢吃”,昆虫鸣蝉也上了餐桌,“鸭馄饨”也不例外,甚至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喜欢的人还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