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范蠡湖

发布:2009/3/19 17:06:20   点击:7213

     位于城区环城南路北侧,与嘉兴第一中学相邻,碧波一泓,风光秀丽。相传越国范蠡助越灭吴后,曾偕西施来此,后泛五湖,从此发棹,因名范蠡湖。

     旧时范蠡湖水域广阔,明代人说:南湖古代曾是范蠡湖一部分,唐代筑城,湖一角围入城中,遂以范蠡湖独称。清初范蠡湖下曾掘出船一艘,半在城墙内,半在城墙外。明万历《秀水县志》称:湖“周围数百丈,水清见底”,以“湖水缫丝,丝质白。”

  清末,湖面已小,“周约二十亩”,今则更小。相传西施居此处,倾脂粉水于湖,湖中遂产五色螺,旧志载:湖“产异螺,阴雨辄纾五彩”。宋人张尧同诗云:“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南宋淳熙年问 (1174一1189) ,状元姚颖筑圃湖畔,名“景范庐”。明代其地曾筑有祠宇,称范蠡祠、范蠡宅,供范蠡、西施塑像,明万历年间立“陶朱公里”碑。清光绪年间重建范蠡祠,复塑范蠡、西施像,建水阁,南向临湖。建国前仅存此水阁。范蠡湖的古迹,以西施妆台著称,旧志载“原建有西施妆台”,民间以此作为对范蠡湖建筑的通称,现均以水阁为西施妆台。此地又有西施冢之称,传说西施死于此地,葬于湖中。清人朱彝尊诗云:“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

      范蠡祠后为金明寺,建于南宋开禧元年 (1025) ,寺额从海盐半逻废金明寺移来,历经修葺,明代有三大殿,步廊10余间,有湖天海月阁,为嘉兴名刹之一。清代寺字大部废毁,仅余前殿。

  建国后,范蠡湖曾一度围入嘉兴一中校园。1986年8月,嘉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范蠡湖,辟为园林,修复后的范蠡湖占地5351平方米,园门西南向,四周花墙环绕。全园以水景取胜,景点环湖而筑。入园门向东行,重修的西施妆台朱檐雕栏,书法家王蘧常题匾,内塑西施像,凝视湖波,神态宛然。阁后壁嵌有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所书“浮壁”碑。西施妆台北侧,即为金明寺现存的前殿,“陶朱公里”碑重立于此。殿中现为展厅,立有3组塑像:“西施梳妆”,“品尝携李”,‘精心学绣”,系根据民间传说造型,并附图片文字说明。出展厅往东不数步,湖畔立有短碣,上刻“放生池”,系明万历时嘉兴知府车大任书。清乾隆时钱陈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记》,亦保存完好。西施妆台东有九曲小桥凌波湖上,桥上有亭,可坐憩。桥东北土阜隆起,新筑携李亭。登亭,庭院湖光尽收眼底。吴越轩在湖东畔,为仿古建筑,内设茶座。园中遍植桃、竹、柳、桂、梅等花木。携李亭边则植有携李10株。每值春夏,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清香四溢,怡情悦目。范蠡湖边还备有小船,游客可放棹湖上,得荡漾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