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经济指的就是现今我国许多城市所明令禁止出现的流动摊贩。街边流动摊档本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宽政策的产物,一度风行全国大小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此种街边经济也一度销声匿迹。在现阶段环境下,街边经济在城市的复苏对国家及社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扩大就业渠道。街边经济行业的门槛低、见效快,仍是许多初入社会民众的就业方式。经济危机造成许多外向型企业困难,失业人数激增,尤其是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的民众失业率较高。街边经济是失业、待业人员自谋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能缓解社会的部分就业压力。
二是方便市民生活。街边摊贩做提供的服务,诸如小吃、日用品和特色工艺等,对于大型商场林立的城市消费市场是一项有益补充。市民通过街边摊贩往往可以就近购买,方面而实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城市生活成本,满足了城市中一个不富裕的庞大群体的消费需求。
三是丰富城市文化。街边摊贩普遍具有当地历史风格,其所售的小吃或工艺品往往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允许街边经济的存在有利于推动民族性文化特色的发展壮大,营造历史文化氛围。
为此,斜桥镇团员青年建议:
一、政府部门有力引导。政府部门应允许流动摊贩的存在,对其由“堵”变“疏”。在凸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同时,应区分经营类别,划定经营区域,不占用行车道、自设垃圾容器,固定专人管理,引导此类摊贩在适当场所内有序经营,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方便市民生活。
二、卫生工商部门参与监管。对于流动摊贩的食品卫生、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等问题,应由卫生、工商部门参与监督管理,利用行政执法资源来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劳动部门助推发展。街边经济由于经营人员普遍知识、技能水平和社会经验薄弱,难以获得长足发展。劳动部门应针对该现状,结合当地从业人员实际,给与一定扶持,开展政策知识和技能专长方面的就业培训,实现街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