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嘉兴人文
嘉兴人文

但祈蒲酒话端午

发布:2009/5/25 15:23:52   点击:6774

 ( R7 v9 Q& ]% q
——从吴越文化嘉兴端午习俗 
  1959年初春,嘉兴市南湖乡马家浜自然村首先发现了马家浜遗址,成为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嘉兴也因此成为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而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炭化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

马家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

 C& O% f7 ]5 D
: D! ~0 C) g% Y  r
  嘉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在嘉兴东南的大桥乡附近原有胥山,山高约二十米,周边山地约有九十亩。相传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故得名胥山。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而在嘉兴市郊洪合至今仍留有北为吴国南为越国的国界桥。因此,嘉兴也可以说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8 Q0 N& B6 p, a& H6 K

      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太平御览》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按地支推算,午是五的顺号,古代午与五既音同又通用,故端午也就是端五。6 q" S; B9 Z) Z* L9 o; Z
' \5 c5 P  m5 j+ Y, [. Q
  
      民俗所谓“四时八节”,端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八节”之一。每到端午这一天,各地有划龙舟、吃粽子等重大活动。中国人都知道,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屈原。而我们嘉兴一带和端午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渊源。6 J) X/ ~% s2 `- t: C

, j0 E9 b1 e, K8 ]1 l" w
  南湖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龙舟”,实为装饰成龙形的船只,它“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船体上画有龙的鳞甲,并涂上各种色彩。嘉兴的南湖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不是源于战国的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吴国的伍子胥,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秀水县志》、《烟雨楼史话》、《古禾杂识》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每年端午节,嘉兴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再是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舟中搭起彩棚,前后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每条船两侧坐着二十条壮汉,手持大木桨,勇悍威武。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除了在烟雨楼上观看的达官贵人外,龙舟竞渡的沿岸,常搭起许多凉棚观看,或驾舟隔湖眺望,“放鹤洲移隔岸帆,卷帘俯瞰龙舟出”。还有人设了酒席,坐在那儿边吃边看。龙舟过时,便燃放鞭炮,这时龙舟又会起劲地表演一番。清代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其盛况后,分别赋《烟雨楼观竞渡诗》、《五日南湖观竞渡诗》。4 e" ]% L: e: K$ A" B

      伍子胥原是楚国大臣伍奢的儿子,因为父兄遭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伍子胥刚从楚奔吴时,吴还是个僻处东南一隅的小国,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阖闾大城,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后来,伍子胥又辅佐夫差实现了争雄东南、称霸中原的伟业。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就因为敢于提出不同政见,加上佞臣的谗言,失去了吴王夫差的欢心,最后竟派人送“属镂”之剑,命他“自裁”。伍子胥临死前吩咐侍从,说我死之后,务必要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吴城东门,我将看越寇入城灭吴!这些话传到夫差耳中,夫差不禁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抛入江中。对于这一段故事,司马迁也在他的《史记》中作了详细记述,并说“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在嘉兴东南的大桥乡(现大桥镇)附近原有胥山,山高约二十米,周边山地约有九十亩。相传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故得名胥山。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1937年初,考古学家张凤到胥山考古,发现吴越春秋时期的陶器数件,并有镌刻“山海”两字的宋元古砖。明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十五日,朝鲜官员崔溥游历大运河途经嘉兴时曾作诗《过秀州西水驿》:“南北东西予岂孢,中原风景肯虚抛。岳王庙前云烟和,伍相祠后草木交。一望青天涵水面,五更明月挂松梢。今朝又过嘉兴府,人自繁华竹自苞。”从崔溥的《漂海录》关于嘉兴一节的描写,可以推断当时的伍相祠就在三塔湾至西水驿一带。
 
      据说,伍子胥被抛尸入江后阴魂不散,“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子胥恚恨,驱水为涛。”“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见《吴越春秋》、《越绝书》、《论衡》等)从此,伍子胥被吴越民间当成了潮神、涛神、江神。吴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龙舟竞渡、“迎伍君”等习俗。% g' m' h3 n! e7 E, a/ L7 k
9 Z+ v/ N8 ~4 {6 }
; d4 `0 v: R; E$ J7 ^( i/
 
      “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从嘉兴清代大诗人朱彝尊的《午日吴门观竞渡》诗中可知,直到清代端午竞渡还被看作是纪念“伍相”的一项民俗活动。
 k) H' y: q9 \# d- q- Q, g
  
      从众多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龙舟竞渡和向江湖之中投扔粽子之类的端午习俗,应是吴越故地龙图腾崇拜的产物。古代,吴越之地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以渔猎为生。在水中捕捞,蛇虫之害最甚,因此对蛇产生出了一种敬畏的心理。“龙”便是对蛇神化的产物。《论衡》说:“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所谓“文身断发”,应劭曾作注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将舟船打造、装饰得像龙而不是其他,也是出于这种龙图腾崇拜和船在水中“不见伤害”的良好祈愿。这种龙图腾崇拜是端午节风俗形成的渊源之一。图腾崇拜意识渐趋淡化以后,龙舟也就成了一种造型别致的舟船。据古书记载:“吴王夫差作天池,造龙舟,与西施为水嬉。”龙舟曾成了夫差与西施水上作乐的器具。
  
       也有人认为,吴越水国以水战为主,龙舟竞渡最初可能含有训练水军作战的意味。因为吴越在战争年代相继称霸中原,这也可能和龙舟训练有关。
 
嘉兴粽子" L4 \9 y6 w  z! e# F

      嘉兴粽子具有悠久历史,后因五芳斋粽子而著名于世。粽子作为一种味道鲜美的食品,不仅是端午节的名吃,还作为独具风味的常年方便食品而流传于世,深受人们的青睐。号称“江南第一粽子大王”的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和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0 z) W6 E) z* Q& @$ r. f

 粽子,是嘉兴人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嘉兴人端午节非但自己要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因粽子还有“种子”的谐音,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媳妇的礼物等,民间有吃了“粽子”能早得儿子的风俗。旧时,端午节一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粽子箬叶的阵阵清香。真如嘉兴俗语所谓:“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另外还有指天气俗语,如“未吃端午粽,夹袄勿可送”等。7 I1 E( I: g: U5 o; j  y

      说到粽子,可能和嘉兴史前的稻作生产有关。嘉兴在距今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开始了稻作生产。在桐乡的罗家角遗址中,出土了一百五十六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七千零四十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些稻谷颗粒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略小,和现代栽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十分相近。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但其栽培年限不到六千年。日本发现的栽培水稻花粉距今约三千二百年,都比罗家角的水稻遗存晚了许多年。应该说嘉兴市是迄今所知我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在陶制盛器和炊具发明之前,“石烹法”,即将烧烫的石块投于盛有米和水的坑内来烧煮食物,或将水和米盛于竹筒之内、包裹于箬、笋等植物叶子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这是古人最可能的煮饭方法。原先被称作“糉”或“角黍”的粽子,很可能就是这种古代饮食习俗的遗存。因此,粽子的起源也就有可能在我们太湖流域这一带。如此说来,当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时,老百姓希望龙蛇不要伤害屈死的伍相,在江河中划龙舟、抛粽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O, m; _$ d' p8 s2 P2 C! y+ q4 O

  “躲午”、挂钟馗像
 j8 M3 c( [- [' p) A5 h4 t
  
      尽管五月有端午划龙舟这样热闹的民间庆典,以前五月却被人们视为“毒月”或“恶月”,是个不吉祥的月份,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这一天,过去的嘉兴人有很多禁忌,如忌晒床上的席子,忌用茅草盖房子。为了禳解这一天的不吉利,人们想出了不少办法。过去未满周岁的孩子,端午这一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称为“躲午”。端午节,家长还要给孩子戴老虎头帽子,穿老虎头鞋子。端午节,家家还都要挂出钟馗像来。据说他有捉鬼的本领,挂上了钟馗像自然就能够驱鬼避邪了。旧时在嘉兴,有好些有名的画家都是画钟馗像好手,像施定夫、潘雅声、郭季人等,施定夫画的钟馗像还卖到了日本。至今,嘉兴民间仍有好些画钟馗像的民间画家。
 
     “五黄”与“五毒”
 
      人们还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于门首。以为这些东西能够避邪驱鬼。同时,人们点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端午节还要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黄泥蛋(咸蛋)及雄黄酒。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饮雄黄酒、佩香包也是端午驱毒习俗。据说,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因为端午多喝了几口雄黄酒,结果显出了蛇身原形的情节。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会佩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做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所谓“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我国著名文学家、嘉兴人丰子恺在散文《端阳忆旧》中就回忆了他幼时在桐乡石门镇上过端午的情景。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端午的有些习俗,如喷洒雄黄酒,就有消毒功效。
. G" c( X) `9 z% s6 P& w2 O! f$ k
  从冯梦龙的《山歌》中,还可以看到明代浙北一带的端午节有给小孩子吃煨蛋的习俗。人们把干燥的蚕豆壳、蚊子草、蛤蟆草点燃,使火盆生烟,当火盆烟火旺盛之时,人们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青壳鸭蛋,在蛋壳的一端敲出一个小孔,向孔内塞进一只小蜘蛛,将孔封闭后放进盆里煨烧。鸭蛋煨熟后将蛋内蜘蛛取出,即可给孩子们吃。据说孩子吃了这种煨蛋后可以驱毒,盛夏就不会生痱子。
" ?6 K; V( y/ @/ [
  
      端午节民间还有“采百草”的习俗。过去疗疾大多靠民间验方,老百姓也大多能识好些草药,因此每到端午节时,便采集许多草药,以备不时之需。人们还常以癞蛤蟆的唾沫,煎汤过午给小儿洗澡,据说可以减轻痘疮的发病。, Z4 _9 W+ A* H+ a* x
9 M, Q0 G! }2 X& D0 o0 J: W
  
      端午这一天,人们还在门、窗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人们把“五毒”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它们钉死在墙上,以为这样做了,“五毒”就不会为害了。端午的午时,人们还在室内点起蚊烟,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夏夜无蚊蚋骚扰了。蔡云《吴歈》诗道:“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中国的许多习俗,都包含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从五月份的气象、物候,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午的“五黄”和“五毒”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水乡泽国的吴越之地,地势低下潮湿,五月变得更为湿热,疫情频发,蛇虫的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过去人们不懂科学,不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们就以挂钟馗像、在孩子额上用雄黄写“王”字,给孩子穿虎头鞋等方法来求安宁。而雄黄酒、艾叶、菖蒲等也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尽管这些习俗有着或多或少迷信的成分,但不能否认它是古代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积累的生活经验。
  
      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她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端午节前,她们就开始用五色丝线而缠,或用碎布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雄黄等中草药,称为“香包”,或“雄黄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袋子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到了端午这一天,她们欢欢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成为嘉兴城乡端午节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