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青少年
您的位置:首页 > 嘉兴青少年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俄罗斯《导报》:中国建研究型大学经验值得借鉴

发布:2009/12/29 11:58:39   点击:6543
  编者按 “211工程”自1995年启动以来,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85工程”自启动以来,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俄罗斯《导报》12月9日刊文说,中国政府提出并逐步实施建立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使中国大学在近10年中走过了惊人的路程,俄罗斯可从中吸取经验。现将文章摘录如下。

  直到不久以前人们还公认,最好的大学是历史悠久的大学。耐心被认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的形成容不得市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近年来,舆论发生了变化。许多国家的政府启动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计划,并将其视为带动经济多样化的火车头。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智利和澳大利亚在建立世界级大学上花了很大力气。没过多久,我们也开始加入这场竞赛,寻找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中国也不例外,近20年来,这个国家在建立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中国科研人员占劳动人口的比例没有俄罗斯和美国高,但其科研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这一经验令我们特别感兴趣,因为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苏联大学,无论在结构、经费来源,还是学术生活的组织原则上。但近20年来,中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不断有从国外顶级大学留学归来的。在100万从1978年开始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中,已有近20万回国工作,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提高。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并开始逐步实施这一战略,主要依靠的就是脑力移民政策。尽管在很多方面的基本条件比俄罗斯更落后,但中国大学在近10年中走过了惊人的路程。我们能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呢?

  经验一:为了发展研究型大学,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其引上正轨。

  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师把精力集中在讲台和实验室,而不是去赶场打工。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客观情况,保证了中国大学的有利局面。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方面让中国大学生得不到更高的工资,因此也就不会放弃课业去打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在大学就业的吸引力和人们对失去这份高收入工作的恐惧。

  不过在大商业中心,优秀的专业人员,如律师、工程师、经济师和语言工作者,可以获得比在大学高几倍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付给教授“第二份工资”,是因为好大学被认为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条件。这笔收入再加上教育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绝大多数中国教师可以安心在学校工作。

  俄罗斯目前缺少上述两个“正常大学”生存的条件。大部分学生无心向学: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即使最好的学生也无法拒绝打工的诱惑。在中国,只有15%至20%最好的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而在俄罗斯,超过半数的中学生都能上大学。显然,两国大学生的整体质量是不同的。

  经验二:一方面,大学集中一个大校园可以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让师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业和研究上,另一方面,把大学设在城市里可以实现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双赢。

  中国的地方政府为大学提供了大量土地,并为学校的基础建设拨款,以此建设和培育给城市带来正面影响的驱动点。而在俄罗斯,建设高校是联邦政府的事,地区和市政府很少向大学提供土地和资金。

  经验三:中国有目的地支持一些实力强的高校建成研究型大学的计划,合理地分配了财力和人力。

  中国实施了“211工程”,向100所高校拨款近30亿欧元。之后的“985工程”又让36所高校获得了15亿欧元。

  给予足够的拨款和长期的国家资金保障是这些计划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这些投资的方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最近的计划中,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获得大量资金来吸引全世界高校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国际合作,实施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项目。

  俄罗斯看起来也在走同样的道路。14所高校获得国家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为期5年的长期财政支持。但如果研究一下细节,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这些学校每年可以获得2亿至4亿卢布(仅为这些学校年平均预算的15%)的附加拨款。这笔钱获准的用途包括提高教师素质,编订教学材料和采购设备,科研不在此列。此外,由于没有增加对教师工资的拨款,人才更新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