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年来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海宁市马桥街道转变观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按照“区域覆盖、尊重主题、开放互联、促进活跃”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育人、服务、强基”三大功能,深入实施“素质提升、团建创新、青年创业、社会和谐”四大工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青年特点、符合马桥特色的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工作新格局。街道现有登记在册的团员1424人,街道团委拥有直属团组织22个(其中二级团委6个),各类团支部64个。日前,该街道被共青团浙江省委命名为“全省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示范街道(镇、乡)”,成为海宁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先进单位,嘉兴地区也仅有3家。其主要做法为:
一、以创新教育方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共青团思想凝聚力
1、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跟党走、创业创新作贡献”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2009年共组织专题学习会3次、讨论会4次、报告会3次、网上互动27次、QQ学堂6次、知识竞赛1次,并编辑《学习简报》8期,形成调研文章1篇,搭建了当代马桥青少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交流平台。
2、用先进典范引导青少年。组织评选覆盖各领域的“马桥青年之星”10名,开展“我身边的共青团员”先进事迹报告会9场,积极宣传青年标兵、青年职业能手、青年农业带头人等的先进事迹,让先进典型走进校园、走进农村、走进企业,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奋发向上、争先创优、建功成才。
3、用先进文化熏陶青少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启动文明礼仪推广行动;加强青年文化阵地建设,组建“魅力马桥”青春艺术团,通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文化展示、乡村青年文化节、非公青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2009年共开展活动12场,参与青年15000多人(次);积极开展中学生星级团校、少先队星级学校建设,举办符合学校实际的覆盖各年龄段学生的文体活动27次。
二、以深化区域整体化建设为龙头,全面实施团建创新工程,增强共青团组织凝聚力
1、增强团的组织建设,扩大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创新共青团区域共建,以村(社区)为重点,成立9个区域共青团共建委员会,加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团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出台月轮值制度和月工作例会制度,实现了开放互联、共同参与。创新“两新”组织团建形式,全面建立联合建团、产业建团等新型组织设置方式,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共青团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全覆盖。加强农村基层团建工作,明确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副书记,建立示范性青年中心2个,培育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社团1个,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协作性的青年工作网络。推行“1+1+1伙伴团队”联谊活动,建立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团组织联谊组8个,明确联谊机制、项目和内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进沟通和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团建整体活力。
2、推进团的机制建设,确保共青团组织有效运行。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团一体化”工作机制,街道党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推优入党、经费保障、团干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党团组织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的工作局面。坚持“开放化、网络化和互动化”工作机制,突出青年主体地位,推动互动参与,通过网络、QQ群等新型组织联系手段,建立“青”字号网络虚拟组织1个,形成青年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团员管理方式,加强团员发展,壮大团员队伍,2009年新发展团员300名,“推优入党”26名,占新发展党员数的75.6%。
3、加强团内民主建设,保证团队作用的有效发挥。充分尊重团员青年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人、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团的民主运行机制。在选人上力推海选,街道团委班子采用推荐提名、差额选举方式产生,各基层团组织均以海选方式产生。在议事上力推代表参与,建立街道团代会代表任期制、团代表建议案制、代表团活动制度、团代表联系制度等常任制实现形式。在管理上力推团情恳谈,在农村、社区、企业及机关事业等基层团组织的各级层面开展了团情恳谈,深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团员青年的需求和呼声。在监督上力推团务公开,在各村、社区、企业开设了“共青团之窗”,公布团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丰富和完善团情公示制度。
三、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青年创业工程,增强共青团资源凝聚力
1、培养青年创业创新意识。为青年创业创新营造氛围,广泛宣传青年创业创新事迹,营造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敢于突破的创新氛围。为青年创业创新搭建舞台,2009年共开展青年创业论坛3场,参与青年220人(次),通过论坛激发了青年的创业创新热情,其中成功创业14人。为青年创业创新优化环境,帮助青年解决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实际困难,解决青年创业困难28个,鼓励和支持了青年干事创业。
2、引领青年投身立业实践。深化青年创业创新项目贷款贴息申报推荐工作,2009年扶助青年创业项目6个,帮助申请创业贴息贷款150余万元,并建立青年创业实习基地2个,开展基地实习创业活动8次。开展企业青年创新创效行动,引导青年立足本职,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2009年青年参与企业创新项目57项。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活动,2009年开展青年新农民培训14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800多人,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3、加强青年人才体系建设。深化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激励和引导企业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成为技艺精湛的青年人才。围绕现代新农村建设要求,联合农技等部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9年组织培训15期,受益青年1000多人。加大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力度,培育嘉兴市青年农业带头人1名,并在《嘉兴日报》头版做了专题报道。
四、以共青团品牌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社会和谐工程,增强共青团服务凝聚力
1、扎实推进青年组团服务行动。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法,深化团员青年联系群众,推行青年组团服务行动。在现有村(社区)格局的基础上划分9个服务责任区,由街道团委统一组建配备责任区服务队,一般由街道、村(社区)、共建单位团干部、街道团代会代表、青年创业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组成,共配备服务队员120人。服务成员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积极充当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引导员等多种角色,根据群众所需确定服务内容,实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难的目的。2009年以来,服务成员已征集意见建议139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18个,群众满意率达到95.4%。
2、扎实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把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点放在党政关心、群众需要的服务项目上,着力打造“三化”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管理规范化。街道成立志愿服务站,组建夜间巡逻、助老助残、扶贫帮困、社区矫正、禁毒宣传等10多支特色志愿者队伍,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规范》等制度。志愿大众化。每年通过发布招募公告、宣传橱窗、广播、手机短信平台、QQ群等载体招募注册志愿者,现已招募志愿者近1000人,累计提供服务近2500小时。服务精细化。在市和街道举办的重大活动、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服务;在防台抗台、防雪抗冻、防病抗毒等关键时期,组织发动志愿者参与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此外还积极服务中心工作,组织参与创卫、“两违”整治等工作。
3、扎实推进青少年重点群体关爱行动。深入开展“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关爱行动”,发动基层团组织、青年文明号等开展与低收入农户青少年“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2009年共结成助学对子14个,筹集并发放助学金1.41万元。关心新居民青少年成长,2009年开办新居民青年技能、文化、方言等培训班19期,努力提高新居民青年的综合素质。关注特殊青少年群体,多渠道、多途径加强“失足、失学、失管”青少年的结对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建立街道青少年维权中心,深入开展“青少年网络绿色行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快乐成长夏令营、暑期“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等活动,成功创建“青少年维权岗”2个。